送礼的学问(送礼的学问和技巧)

admin 节日评论13阅读模式

说实话,送礼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且不说该什么时候送,送的礼人家喜欢不喜欢,单就送什么这一件事就够让人伤神费脑好一阵的了。我这人,天生自由散漫惯了,最不擅长于送礼,可最近送礼的事还真不少。于是乎,整天为了送什么而愁眉不展。然而,愁归愁,礼还得送,而且还一个都不能少。

送礼的学问(送礼的学问和技巧)

其实送礼也分两种,一种是明送,另一种是暗送。明送就是在人家婚丧嫁娶,寿辰礼宴上,封一个红包,吃上一顿酒席,礼也送了,肚子也填饱了,皆大欢喜。暗送则指常常在月高风清之夜,一人手提名酒贵烟或是不菲钱物轻叩月下门,悄悄私语后便做贼般溜走,担惊受怕不说,还生怕别人知晓,终日惶惶。当然,不管明送还是暗送,其主要目的是一致的。

送礼的学问(送礼的学问和技巧)

前几日一友大婚,早早就送来了请柬,邀请到时一定参加。我本不是爱凑热闹之人,加之工作太忙,生怕忘记了这事,就早早的封好了红包。然若干天后,偶遇一同事,闲聊时说及朋友婚宴热闹非凡,我心中纳闷,难道婚宴已过。忙问及朋友,告之一周前已进行。朋友玩笑曰:该不会是舍不得送礼吧。我听后,顿时大窘,至此以后,心中常生内疚之感,生怕见到那位已婚朋友。说来也怪,送了礼的心安理得,没送礼的反而心存愧疚,做贼似得不敢见人。可见,这送礼也是一门心理艺术学,值得我们好好去揣摩。

记得最初送礼还是在上小学时,那是自己在城里一所小学读书,小升初时,我们班的学生被告知一部分留到城内初中,另一部分会被分到城关初中。而且为了平衡生源质量,会把一部分优秀生分到城关初中,而当时的自己赫然名列优秀生名单中。父亲为了能把我分到城内初中,从自家瓦缸里铲了几斤绿豆就和我一起给城内初中的校长家送去,据父亲说那是我家的一远房亲戚,但是好多年没联系了。看着父亲毕恭毕敬的把那绿豆送给校长时,我就搞不明白了,为什么当了优秀生反而要送礼。

回家的路上,父亲显的很高兴,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好样的,只要你年年当优秀生,爸爸就是送礼也送的理直气壮呀。父亲的话很多年后依然在我脑海里铭刻,难以抹去。“送礼也送的理直气壮”,直到今天,我才算真正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自豪和欣慰呀。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对于送礼的启蒙意识就已错误,因此这些年来,自己一直不擅长于送礼,而且有趣的是,这多年来延续了一个习惯:只要朋友过生日,我就送书。在自己看来,“腹有诗书气自华”,送书,应该是最好的礼物了。而送书时的心情更可用忍疼割爱来形容。往往是自己喜欢一本书已久,但苦于囊中羞涩,不舍得买,只有每次去书店翻看。碰到朋友生日,一咬牙,买来,但等及要送出去的时候,却是心如刀绞,如失珍宝。待生日一过,又悻悻然登门,告之曰能否把前几日送出之书借阅,甚是尴尬。此时,朋友必冷眼视之,愤然给书,待书到手,匆匆逃走。 如此几次,朋友皆知我送书之事。以至于常说:你还是把书买来先读。等你读完之后再送我,免去了一借一还的麻烦。我欣然应允,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以后几次,我送出的书上竟密密麻麻的做满了批注,朋友笑曰: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在读你。

送礼的学问(送礼的学问和技巧)

西汉戴圣在其《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可见,送礼古已有之。然古人崇尚的其实是一种利益的传承于延续,在乎的是往来的这一过程,而非礼物本身。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朋友间的友情进一步增强、关系进一步融洽、利益进一步传承。我是向往那种有来有往,高朋满座,把酒临风,谈古论今的理想生活的,但是这种生活在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下,他却又是以礼尚往来为载体的。因此,我不得不学会送礼,不得不反复研究送什么、何时送得问题。

就这样,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在一步步流俗,一点点的毁灭自己儿时关于送礼的“错误”认识,渐渐地,我也像其它人一样,为送礼伤心劳神。——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仅此而已。

送礼,我还是慢慢学吧。

送礼的学问就分享到这里,了解更多送礼的学问(送礼的学问和技巧)相关的内容,就上优乐礼物。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02-21 09:27: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youleliwu.com/18632.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