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送礼物给菲律宾朋友,真是件挠头的事。你以为送点“中国特色”就行?没那么简单。不是所有闪着中国光芒的东西他们都照单全收,这里面门道儿多着呢,得走心,得看你送的是个什么人。
我刚来这边那会儿,啥都不懂,就觉得中国的东西,尤其那些带点历史感的,准没错。于是乎,什么小小的玉坠子、印着山水画的丝巾,一股脑儿地往外送。结果呢?玉坠子人家收是收了,但眼神里好像写着“这玩意儿有啥用?”丝巾嘛,嗯,东南亚的天气,丝巾出场的机会真不多。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不能泛泛而谈,得落地,得看人家需不需要,喜不喜欢。

所以,要我说,菲律宾人真正喜欢的中国礼物,首先得具备一个前提:能用得上,或者能吃进肚子里。这是最保险,也是最讨喜的。
你别笑,吃的绝对是第一梯队。中国的美食文化多丰富啊!不是让你搬个北京烤鸭过来(虽然真能运我也想),是那些包装漂亮、口感特别、在他们当地不好买到的零食。比如,各种口味的独立小包装饼干,像什么蛋黄酥啊、凤梨酥啊,这些层次丰富、甜而不腻的点心,他们很少见,一尝就容易爱上。还有,包装精美的茶叶,特别是花果茶或者一些口感比较温和、不像普洱那么“重”的绿茶或白茶。菲律宾人虽然不怎么喝热茶,但好的茶叶送出去显得有档次,而且可以分享,或者用来招待客人。我有个菲律宾朋友,收到我送的一盒桂花乌龙,一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试着泡了一次,惊为天人,说闻着香喝着也舒服,现在隔三差五就问我有没有新的口味推荐。记住,别送那些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大路货,要送就送点地方特产,或者包装设计走心的。
除了吃,实用的日常小物也意外地受欢迎。想想看,咱们中国有多少小玩意儿是创意又实惠的?比如,设计独特的马克杯,上面印着点可爱的中国元素(但别太老气横秋那种),或者带有中国传统纹样的笔记本和笔。这些东西,他们每天都能用,用的时候自然会想起你。还有,一些小型的家居装饰品,但切记风格要现代、简约,别是那种庙会风格的灯笼或者大红大绿的剪纸,除非你确定对方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送过一对青花瓷图案的小巧首饰盒,朋友拿来放耳钉戒指,说每次看到都觉得很雅致。这种“雅致”的小物件,很对一些菲律宾朋友的胃口。
再深一层,如果你跟对方关系比较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那就可以投其所好。比如,如果对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以送一些入门级的书籍,比如讲中国历史故事的绘本(给有小孩的朋友),或者介绍中国书画、瓷器的普及读物。一套学习筷子(那种有辅助器方便夹菜的)或者一套刻有对方名字的印章(找人刻个中英文结合的)也是不错的选择,既有文化味儿,又很个人化。我给一个对中国功夫着迷的年轻朋友送过一本关于李小龙的中文传记(当然得选图多文字相对简单的),他激动了好半天,虽然看不懂太多字,但图片和其中的精气神儿让他特别喜欢。
当然,红包也是一种选择,尤其是在过年过节或者对方有喜事的时候。但这更像是礼金性质,跟送礼物那种心意表达略有不同。如果你想送“礼物”,还是前面那些实体的东西更合适。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礼物的价值有多高,而是你花的心思。一个你精心挑选的、考虑了对方喜好和实际需求的中国小礼物,远胜过你随便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一堆然后分发。送的时候,稍微讲讲这个东西的故事,或者它代表的意义,比如“这个茶叶是我们老家的特产,喝了暖胃”,或者“这个小本子是我觉得图案特别好看才选的,希望你记笔记的时候有个好心情”。这种人情味儿,才是连接彼此感情的桥梁。
总结一下我的“血泪史”和经验吧:给菲律宾朋友送中国礼物,跳出刻板印象!吃的、实用的、有设计感的、带点现代文化元素的,这些往往比纯粹的“老古董”更受欢迎。用心观察对方,了解他们的日常,这比你捧着一本《送礼指南》研究半天管用多了。别怕送错,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解。下次你再想送礼,脑子里浮现的就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那个朋友的笑脸,这样选出来的礼物,才真正有温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