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给老外送礼这事儿,真是个学问,甚至带点儿玄学的意思。不像给自家七大姑八大姨,送错了顶多被唠叨两句,这份儿情就搁在这儿了。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同事,或者干脆是萍水相逢但想留个念想的客人,送什么才能既有咱中国的特色,又让他们真心喜欢、不至于束之高阁,甚至能派上用场,这可得琢磨琢磨。
别以为送那些“一看就是中国的”东西就万事大吉。我见过有人兴冲冲地送一套巨大的青花瓷茶具,结果人家行李箱根本塞不下;或者送那种繁复到不知道怎么用的工艺品,比如什么绒沙金的龙啊凤凰啊,金光闪闪的,讲真,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儿土气,更别提人家的家居风格可能完全不搭。那些所谓“四大发明”相关的礼品,比如罗盘、指南针复制品,或者线装书,除非对方是汉学爱好者,否则大概率也就是个摆设。

所以,我的经验是,送礼得往实用里靠,往轻巧里选,往有故事里挖,更要往心意里去。
首先,茶。这个基本不会出错。但别随便买盒超市里的花茶就完事儿。得挑点儿真材实料的,比如一小罐明前龙井,或者一饼普洱生茶——记得得是体积小巧、包装精致的那种。送的时候,不是光给个盒子就完了,最好能简单讲讲这茶的产地、特点,或者泡法。比如龙井的鲜爽,普洱的醇厚越陈越香,这背后都是文化啊。一个小小的茶饼,可能就打开了他们对中国茶博大精深世界的好奇。如果觉得单送茶有点单薄,可以配一个有设计感的茶夹或者一个手绘的茶杯,小小的,不占地方,又显得别致。
其次,丝绸。但这玩意儿也有坑。不是所有丝绸都好,更不是所有丝绸制品都适合。那种印着大红牡丹或者万里长城的俗气图案,真的可以略过了。可以考虑送一条素雅的丝巾,或者手帕,选择低饱和度的颜色,或者抽象的图案,上面带有中国风的纹样,比如祥云、回纹、水墨画元素等等,但要现代、简洁。这东西轻便,质感好,而且实用,围巾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晒,或者系在包上做装饰。一条有品味的丝巾,远胜过一件穿不出去的丝绸外套。
再来点儿小物件。这部分发挥空间很大,而且预算可控。比如:
书签:别是那种塑料的,找一些木质雕刻的、金属镂空的,或者用植物压花做的,上面有诗词或者吉祥图案,文艺范儿十足。送爱读书的朋友,简直不能更贴心。
文房四宝:不是让你送全套毛笔、砚台那么隆重。可以送一套小楷毛笔,配一小块墨锭或者一小瓶墨汁。这东西,写字画画都行,哪怕不会用,摆在那里也透着一股书卷气。或者一个漂亮的印章,可以刻上他们的英文名字,再配一盒印泥。这个个性化,而且独一无二。
香料/香囊:中国古代的香文化也很有意思。送一小盒线香或者塔香,配一个香插。味道嘛,得选那种比较柔和、天然的,比如檀香、沉香(好点的比较贵),或者桂花、茉莉花香的。别送那些闻着刺鼻的。一个绣工精致的香囊,里面装上艾草或者香料,挂在包上或者车里,既有传统韵味,又实用。
小摆件:陶瓷的、木雕的、玉石的小摆件,但切记要小巧,精致,造型独特,寓意吉祥(但寓意得能解释清楚)。比如一个小小的弥勒佛雕像,或者一只招财猫(虽然源自日本,但在中国也很流行,很多外国人也认识)。关键是做工要好,别像旅游纪念品商店里那种粗制滥造的。
还有吃的!这个得非常小心。
糖果:大白兔奶糖是个经典,很多人都喜欢。但别送那种口味奇特的,比如榴莲糖、姜糖什么的,除非你确定对方能接受。花生酥、芝麻酥这种传统糕点,包装漂亮的话也可以试试。
茶叶点心:绿豆糕、核桃酥这类不油腻、甜度适中的点心,配上茶,是一份很棒的礼物。但一定要注意保质期和包装,得方便携带,不容易碎。
调味品/食材:这个就更有针对性了。如果知道对方喜欢做中餐,可以送一瓶好的酱油,或者一小罐花椒、八角等特色香料。甚至是一小包地道的干木耳、干香菇,这些在国外可能不好买到,他们会觉得很新奇,而且实用价值高。但这个前提是得了解对方的烹饪习惯。
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印有水墨画或者剪纸图案的笔记本、帆布包、手机壳。这种礼物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感强,而且通常不贵,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一个印着老上海海报图案的马克杯,或者一套印有故宫猫的明信片,这种接地气又有趣的礼物,往往能让人会心一笑。
最后,最重要的,心意。礼物本身的价值是其次的,你花的时间,你思考的过程,你送出时附带的解释和故事,这才是无价的。送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小册子,或者一本中国风的光影书,甚至是你自己写的一封信,讲讲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礼物,或者你对中国的某个故事、某个习俗的看法,这种个性化的交流,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来得温暖和深刻。
说到底,送礼这事儿,送的是份情谊,一份跨越山海的连接。礼物本身,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只要别送得让人犯尴尬癌就好。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喜好,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生活方式,再结合咱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点。记住,实用、轻巧、有故事、有心意,这几个原则抓住了,基本上就不会跑偏了。有时候,一份小小的伴手礼,配上你真诚的微笑和简单的介绍,就足以留下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