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给福利院的老人送礼物这事儿,每次提起来,心里都像是压了块小石头,沉沉的,又带着点儿暖意。你想啊,那些爷爷奶奶们,有些是没儿没女,有些是儿女在外、不常回来,还有的,或许是种种原因,这里就成了他们的家。我们去送礼,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是想捎带一份心意,一份“我没有忘记你们”的信号。但送啥呢?这可真是门学问,远不是随便抓两样东西塞过去那么简单。
第一次去,啥都不懂,听人说送吃的呗,老人喜欢零食。于是,兴冲冲地买了堆饼干、糖果。结果到了才发现,很多老人牙口不好,或者有健康问题,像糖尿病啥的,那些甜滋滋硬邦邦的东西,根本不适合他们。当时那个尴尬啊,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所以啊,实用的东西,得打个问号,不是说不送,而是得送对、送巧。

琢磨来琢磨去,也跟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聊过,才慢慢悟出点门道。其实很多时候,物质上的东西,院里基本都能保障,吃穿用度大体是不愁的。他们真正缺的,或者说更渴望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触碰到心底的东西。比如陪伴。哎呀,这个词听着多简单,做起来多难。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时间,也不是所有人去了就知道怎么跟老人聊天。但哪怕只是坐在他们身边,安安静静地陪着,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儿,或者只是拉拉家常,都能让他们高兴半天。他们的世界,有时候真的挺小的,小到可能只有眼前的一方天地。我们带去的,是外面的世界,是新鲜的空气。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带着耳朵和心去,这绝对是最好的礼物。
当然,时间不是每个人都有富余的。那物质礼物呢?怎么才能送到心坎里?我觉得,得往舒适和回忆上靠。
你看,老人家大多怕冷,骨头也脆。送点儿暖和、柔软的衣物是个不错的选择。不是那种时髦花哨的,要那种穿脱方便、料子舒服的,摸着就像棉花糖似的,能让他们从里到外都觉得温暖。袜子、围巾、马甲,这些小物件,别看不起眼,但真的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冬天,一双暖暖的袜子,一条软软的围巾,那种熨帖,哎,自己想想都觉得舒服。
还有啊,就是那些能勾起回忆的东西。老人家最喜欢聊过去,那些泛黄的岁月在他们嘴里能变成最生动的电影。你可以送他们一些老照片的复制品(如果能找到家属提供的话),或者一本旧时的画报、经典的老歌CD。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是他们年轻时候听的、看的。你放邓丽君、李谷一,或者那些地方戏曲,他们可能眼睛一下就亮了,跟着哼哼几句,脸上那笑容,真的能把你的心都融化了。这些东西,不贵重,但太有价值了,它连接着他们的过去,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被遗忘的。
对了,健康的辅助品也要慎重但可以考虑。不是药品啊,是那种能让他们舒服点儿的小东西。比如,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靠垫,能让他们坐得更舒服;一个防滑的拖鞋,能减少摔倒的危险;或者一套便于握持的餐具,对那些手不太灵便的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帮助。这些都是细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能体现出你的细心和关怀。
再想想,还有什么呢?鲜花怎么样?一小盆绿植?或者几枝色彩明亮的鲜花?福利院里可能相对比较素净,一点点绿意、一点点色彩,真的能点亮一个角落,也能点亮老人的心情。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力,感受到美,这也很重要。但要注意选择那些没啥刺激性气味、好打理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可能比送任何实物都强,那就是尊重。你去探望,不是去施舍,是去拜访长辈。放低姿态,耐心倾听,真诚交流。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听他们说话的人。你带去的,是你的时间,你的耐心,你的善意。这些,用金钱是买不到的。
当然,送礼之前,最好能跟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沟通一下,了解老人们普遍的需求,或者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有没有过敏的,有没有忌口的。个性化的礼物,永远比千篇一律的更能打动人心。如果能知道你想送礼的对象有什么个人喜好,哪怕是一本他喜欢的类型的书,一个他用得顺手的杯子,那份温暖都是加倍的。
别忘了,礼物的包装,简单大方就好,太复杂的反而不方便老人拆。最重要的是,送出去的时候,附上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温暖的笑容。让他们知道,有人惦记着他们,有人希望他们健康、快乐。
所以,总结一下,给福利院老人送礼物,比起那些昂贵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实用性、舒适度、能引发回忆、带来精神慰藉的,以及最重要的——你的时间和陪伴,才是真正价值连城的礼物。别让送礼变成一种负担或形式,让它成为一次有温度的连接,一次心的传递。那,或许才是送礼的真谛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