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送礼,啊,真是门学问,不是你拎个东西过去,笑眯眯地说声“来啦”,就万事大吉了。里头弯弯绕绕可多着呢,得琢磨,得讲究,尤其那些老一辈的,眼光毒着呢,一眼就看出来你这份心意(或者说,这份礼的“份量”)够不够。
你说送什么?嘿,这得分时候,得分人,还得看你想表达个啥意思。但有些东西,怎么也绕不开,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比如茉莉花茶,那绝对是首位中的首位,雷打不动。福州嘛,茉莉花茶的故乡,送这玩意儿,既是送一份当地的特色,也是送一份雅致,一份健康(他们总说喝茶好嘛)。可别随便抓一把散装的就去了,得是牌子响的,包装也得拿得出手,最好是那种看着就喜庆,拆开来闻着就舒心的。那股子清香啊,闻着就让人心头一软,觉得这礼送对了。有时候,送一盒好茶,比送那些花里胡哨但没啥实在意义的东西强多了。

再来,吃的东西。鱼丸、肉燕、线面,这“老三样”也是常客。去外地朋友家,或者过年过节走亲戚,拎上这些,准没错。特别是鱼丸,得是那种Q弹、有嚼劲、鱼肉味儿足的,不是超市里随便一抓一大把那种。得是老字号的,或者朋友推荐的,知道是真材实料的。肉燕也是,皮得薄如蝉翼,馅儿得紧实鲜美。线面呢,细细长长的,寓意也好,长寿嘛。不过讲真,现在送这些,很多人家冰箱里都堆满了,有时候送去了,对方还得犯愁怎么吃完。但这毕竟是传统,一种心意,你知道吗?就是告诉你:“嘿,我来啦,带着家乡的味道来的!”
还有橄榄,福州的特产啊,化痰生津的,老人家尤其喜欢。那种甘草橄榄啊,或者八珍橄榄,一小包一小包的,吃着方便。送这个,显得你挺细心,知道对方的口味,也知道这东西对身体好。福州橄榄品种多,味儿也各异,送对了味儿,那真是送到心坎里去了。
过年啊,福橘不能少。大吉大利嘛!得是那种色泽金黄,饱满圆润的,拎一兜过去,往客厅一摆,那感觉立马就来了,年味儿十足。虽然吃起来可能有点酸,但那份儿寓意,沉甸甸的,比啥都强。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吃的喝的。没办法,福州人好这一口,也习惯用这些来传递情感。但这几年,明显感觉送礼的风向变了。以前自己做点心、腌点菜送过去的多,现在呢?都讲究品牌了。送糕点,得是网红店的,或者老字号新包装的。送水果,进口的或者精品的更受欢迎,车厘子啊、榴莲啊、阳光玫瑰葡萄啊,越贵越好,显得体面。
保健品也是近年的热门。什么燕窝、海参、灵芝孢子粉……尤其是看望长辈或者生病的朋友,送这些,感觉上是送健康,送关心。但这里头水也深,你得知道对方是不是真需要,是不是有效果,别送一堆没用的东西过去,人家还得客气收下。
现金?也就是红包,这个嘛,看关系。特别熟的亲戚,或者晚辈给长辈拜年,结婚生孩子,红包是最直接也最实用的。金额嘛,得吉利,带6带8,避开4。但普通朋友之间送礼,直接给红包还是有点生硬,除非是约定俗成的场合,比如开业、搬家之类。
有时候,送礼也挺让人头疼的。送轻了,怕人家觉得你没诚意,面上过不去;送重了,自己荷包受不了,而且怕给对方压力。尤其现在“反腐”抓得紧,送太贵重的,反而让人犯怵。所以,现在很多人送礼,开始注重心意和创意了,比如送一些定制的小玩意儿,或者对方特别需要但可能不舍得给自己买的东西。上次我朋友搬新家,我送了一套挺好的工具箱,他平时就喜欢捣鼓,开心得不得了。这不比送烟送酒强多了?
总的来说,福州人送礼,绕不开那几个字:面子、情谊、实用、健康。老一辈看重传统和当地特色,年轻人可能更灵活,注重品质和新意。但无论怎么送,那份儿心意是最重要的。东西再好,送得不用心,或者不合时宜,效果也大打折扣。反过来,就算不是特别贵重,只要是真心实意,投其所好的,一样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温暖。所以啊,送礼这事儿,真不是标准化流程,得走心。你得观察,得了解,得揣摩,才能把这份礼送到点子上,送到人家心窝里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嘛,可真不容易。但这就是生活,充满了这些细微的、需要我们去体会和把握的人情世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