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
每年这个时候,空气里除了那点若有若无的硫磺味儿,剩下的,就是我脑子里那根快要绷断的弦发出的嗡嗡声。春节送礼。这四个字,简直是当代职场人的年底终极 KPI,考核标准模糊,评委还都是你惹不起的亲戚。

说真的,我早就厌倦了那种标准答案式的送礼。你走进任何一个超市,迎面而来就是一座座用红色和金色堆砌起来的“春节限定”大山。坚果礼盒,曲奇礼盒,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营养品礼盒……包装一个比一个浮夸,里面的东西,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还没你家楼下菜市场散装称的香。这些东西,它们不是礼物,它们是社交货币,是“我来过了,我懂事了”的一张纸质证明。送出去心不甘情不愿,收的人也只能尴尬地笑纳,然后转手,送给下一个需要“应付”的人。
这种送礼,太没劲了。它掏空了“礼物”这两个字本该有的温度。
我觉得,真正的送礼,送的不是东西,送的是一种“看见”。是你花时间去观察、去倾听,然后把你捕捉到的,关于那个人的信息,物化成一个具体的物件。这件东西在说:“嘿,我看到你了。我看到你的辛苦,你的爱好,你那些没说出口的小小念想。”
就说我妈吧。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你问她想要什么,标准答案永远是:“别乱花钱,我什么都不缺。”
什么都不缺?鬼才信。
去年,我回家无意中瞟了一眼厨房,看见她还在用那个我们家搬进来时就有的刀具架,木头边缘都发黑了,藏污纳垢。她那把用了快十年的菜刀,刀刃上全是豁口,估计切个番茄都得来回拉锯。她会说吗?不会。她会觉得,能用就行。
于是,那年春节,我没买什么花里胡哨的。我就去专柜,挑了一套德国产的刀具,带一个漂亮的、能紫外线消毒的刀架。当我把那沉甸甸的盒子递给她时,她还是那句老话:“哎呀你这孩子,又乱花钱!” 但我看见了,她拆开包装时,小心翼翼地抽出那把主厨刀,用指腹轻轻滑过冰冷锃亮的刀面,眼睛里那点光,是骗不了人的。
后来好几个月,她跟邻居聊天,都会不经意地提起:“我家闺女买的那刀,是真快,切肉跟切豆腐似的。”
你看,这就是“看见”的力量。你看见了她日复一日在厨房里的辛劳,看见了她对自己那份不舍得。你送的不是刀,是“妈妈,你的辛苦我懂,你也值得用上最好的东西”。
再说说我爸。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爱好是盘核桃和……坐在他的旧沙发上看抗日神剧。你送他烟酒?他可能会收,但那不是“你送的”,那只是“一瓶酒”。你送他茶叶?他可能喝不出那几百上千一斤的“大师手作”和他自己常喝的二十块钱一包的口粮茶有什么天壤之别。
对他这种人,送礼要送“陪伴感”和“升级感”。
我发现他看电视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揉脖子。那张沙发,也早就被他坐出了一个专属的“坑”。于是,我开始琢磨,能不能给他来个“装备升级”?我花了好几个周末,逛遍了家具城和电器店。最后,我没买按摩仪——那玩意儿十有八九吃灰。我给他买了一个功能沙发,能电动调节靠背和脚托的那种,带一点恰到好处的腰部支撑。
送回家的那天,他嘴上说着“搞这些没用的”,身体却很诚实。吃完晚饭,他就陷进去了,调好角度,脚一翘,舒坦地哼了一声。那一刻,我觉得这钱花得,值。这甚至不是“看见”了,这是“预判”。你预判了他的需求,在他开口之前,就帮他解决了那个他自己都懒得去解决的身体上的不适。
至于家里的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重灾区。各种“生命一号”、“白金搭档”式的保健品,求求了,放过他们吧。那些东西的成分和效用,你真的清楚吗?万一和他们正在吃的药有什么冲突,那不是送礼,是送祸。
给长辈送礼,“安全感”和“实用性”必须是第一位的。
我外婆,前年冬天在浴室滑倒过一次,幸好不严重。但那之后,全家人都提心吊胆。所以,去年我给外公外婆家送的礼物,是一次“浴室安全改造”。防滑地垫、墙上安了几个安全扶手、一个稳固的洗澡坐凳。我还顺手把他们家那个忽冷忽热的热水器,换成了一个恒温的。
这些东西,不贵,甚至有点“土”,拿不出手。但它们每天都在实实在在地保护着我最亲的人。这比任何一盒包装精美的“长白山人参”都来得实在。还有,像一个操作极其简单、字体超大、能连上子女手机APP的智能血压计,一个能自动断电的足浴盆,甚至是一份高品质的、按月配送的鲜奶订购服务。这些,才是真正能融入他们生活,提升他们生活品质的东西。
至于同辈的亲戚朋友,那就更简单也更难了。简单在于,大家审美和消费观差不多,沟通无障碍。难在于,正因为太熟了,反而不知道送什么能送到心坎里。
我的原则是,送“兴趣”和“惊喜”。
我那个沉迷手冲咖啡的表弟,我去年送了他一套很小众的日式手冲壶和几包我特地从一个独立烘焙师那里买来的限定咖啡豆。他收到的时候,那种“你懂我”的表情,比说一万句“新年快乐”都管用。
我那个爱打游戏的闺蜜,我送了她一把她念叨了很久的机械键盘,青轴的,敲起来噼里啪啦,她说每次加班写代码,听着这声音都感觉自己是绝世高手。
送的不是东西本身,是你对他们个人世界的一份尊重和好奇。
说到底,春节送礼,从来都不是一道必答题,更像是一道开放式的创作题。别再让它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程式化的任务。试着把目光从那些“应该送什么”的清单上移开,真正地去看一看你身边那些具体的人。
去看看妈妈鬓角的白发,爸爸紧锁的眉头;去听听爷爷奶奶那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往事,去聊聊朋友们最近迷上了什么新的“坑”。
当你真正“看见”了他们,答案,自然就浮现在你眼前了。它可能是一双温暖的羊毛袜,也可能是一次你亲手为他们预约的体检,甚至,只是你放下手机,认认真真陪他们吃一顿饭,看一部他们喜欢的电视剧。
那才是春节,最暖的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