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挺难的。
每次逢年过节,或者姥姥生日,那个终极哲学问题就准时准点地蹦出来,在我脑子里单曲循环:到底送我那可爱的老太太点什么好?

不是我抠门,也不是不用心。恰恰相反,是想得太多,结果把自己绕进去了。买吃的?她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我妈天天在电话里念叨,这个不能吃那个要少吃。买穿的?老太太的审美自成一派,你眼里的“时尚奶奶灰”,在她看来可能就是块“没染好的破布”。我上次花大价钱买的羊绒开衫,颜色柔和,款式大方,结果呢?被她压箱底了,理由是“太金贵,穿着干活不方便”。天知道她一天到晚需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活儿。
买那些高科技的玩意儿?更别提了。什么智能手环、全自动按摩椅……听着是挺孝顺的吧?现实是,那手环的充电线比手环本身还难找,上面的小字儿她得戴着老花镜外加一个放大镜才能看清。至于那个功能复杂到堪比宇宙飞船驾驶舱的按摩椅,最终的归宿,就是在客厅一角,安详地,成为一个堆放杂物的架子。
所以,你看,送礼物这件事,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字能解决的。它背后是一场关于爱的观察、理解和博弈。
这几年,我算是琢磨出点门道。送姥姥的礼物,贵不贵重,花不花哨,都是次要的。核心就两个字:到位。送到她心坎里,送到她最需要、最舒服的那个点上。
一、别送“我认为的好”,要送“她真正的需要”
这简直是送礼的第一铁律。我们总习惯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投射到长辈身上。我们觉得养生重要,就买一堆自己都搞不清功效的瓶瓶罐罐;我们觉得智能方便,就硬塞给他们一个需要学习半天才能开机的设备。
结果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些礼物最后都成了“供品”,被高高挂起,以示“我收到了你的心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是她晚上起夜时,床边一盏能自动感应的、光线柔和的小夜灯。不刺眼,又能照亮脚下的路,让她心里踏实。是她弯腰穿鞋时,一个结实好用、长度合适的鞋拔子。是她冬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脚底下总觉得冰凉时,一个操作简单、只有“开/关/高/低”几个大按键的暖脚宝。
这些东西,不贵,甚至有点“土”,但它们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姥姥生活里的一个小痛点。每一次使用,她都会觉得:哎,这玩意儿真好用,是我外孙/外孙女给买的。这种被惦记、被照顾的感觉,远比收到一件华而不实的“大礼”要来得温暖。
我去年就犯过错,送了姥姥一个进口的名牌枕头,什么记忆棉、人体工学,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她睡了两天,说脖子疼,又换回了她那个填满荞麦皮、被岁月盘出包浆的老枕头。后来我才明白,她睡了一辈子的硬枕头,突然换成软的,颈椎根本受不了。我自以为是的“为她好”,反而成了她的负担。
今年我学乖了。我没买新枕头,而是给她买了好几斤新的荞麦壳,带着她一起,把旧枕套拆了,清洗晾晒,再把新旧荞麦壳混合,重新装填。她一边缝枕套,一边跟我念叨她年轻时候的事儿,阳光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那个下午,比我送过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让我觉得满足。
二、物质之外,是无法被定价的“陪伴”
说句实在话,老人家到了这个年纪,物质上真没那么匮乏。她们缺的,或者说最渴望的,是一种不被时代抛弃的连接感和家人的陪伴。
这种礼物,需要花时间,花心思,但效果拔群。
比如,做一个“家庭专属影集”。别在网上下单那种千篇一律的模板。就用最笨的办法,把手机里、电脑里、老照片都翻出来,挑一些有故事的,洗出来。买一本厚厚的、复古的相册,带着姥姥,一张一张地贴进去。你贴,让她在旁边讲。这张是她刚工作的时候,那张是你小时候淘气的样子……让她当主角,当导演,把回忆这坛老酒,重新咂摸出滋味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再比如,带她去一个“旧地重游”的一日游。可能是她年轻时工作过的工厂旧址,可能是她和姥姥爷谈恋爱时常去的那个公园。不用去多远,关键是那个地方对她有特殊的意义。你当她的司机、摄影师和听众,听她讲过去的故事。你会发现,你眼里的姥姥,不再只是一个操劳的、絮叨的老太太,她也曾是一个鲜活的、有着自己悲欢离合的少女。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是任何礼物都无法替代的。
还有更简单的。如果实在离得远,回不去,那就建立一个雷打不动的“视频通话时间”。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比如周六上午十点,放下手头所有事,认认真真地陪她聊上半小时。不只是“喂,妈,我姥(姥)呢?”那种应付。而是真正地跟她聊天,问问她今天吃了什么,邻居家那只猫是不是又来讨食了,她追的那个电视剧演到哪儿了……让她觉得,在你的世界里,有一个专属的时间和空间是留给她的。这份在乎,比什么都重要。
三、满足她那些“小小的虚荣心”和“被压抑的爱好”
谁说老太太就没有爱美之心,没有兴趣爱好了?她们只是被“奶奶”这个身份困住了太久,忘记了自己首先是“她自己”。
我的姥姥,年轻时是她们村里出了名的“俏媳妇”,爱美,也爱唱几句戏。后来生活操劳,这些爱好就都磨没了。前两年,我发现她总爱看手机里那些中老年模特队的走秀视频,眼神里都是羡慕。
去年她生日,我没买别的,就给她报了家附近老年大学的一个旗袍走秀班。一开始她死活不去,说“都这把年纪了,丢人”。我软磨硬泡,还给她买了一身漂亮的丝绒旗袍。结果呢?第一节课回来,嘴上说着“哎呀,不行不行,跟不上”,脸上那笑容藏都藏不住。现在,她成了她们班的积极分子,天天在家里对着镜子练台步,整个人都精神了,连腰背都挺直了不少。前几天还给我发视频,她们要去社区演出了,那股子骄傲劲儿,别提了。
你看,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轻轻推一把,帮她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热爱重新点燃。
可能是她念叨过很多次,但一直没舍得买的那条真丝丝巾;可能是她喜欢听戏,你给她买一个操作简单的收音机,再用U盘下满她爱听的《穆桂英挂帅》和《锁麟囊》;也可能是她爱在阳台摆弄花草,你给她换一套省力好用的园艺小工具,外加几包优质的营养土。
去“看见”她,看见那个被“姥姥”这个身份包裹住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人。她有她的少女心,有她的小骄傲,有她未曾说出口的渴望。
送礼物这件事,说到底,是一场用心的“破译”。我们送出的不应该是一件冷冰冰的商品,而是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就是:“姥姥,我懂你,我在乎你,我想让你过得更舒服、更开心一点。”
当你的礼物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出这个信息时,无论它是一捧新晒的荞麦壳,还是一次笨拙的旗袍走秀班报名,它都会成为姥姥心中,最闪闪发光的宝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