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那个时候了。
空气里开始飘着若有若无的炮仗味儿,手机里开始塞满各种祝福的预热,而我,一个不算太老但绝对不再年轻的成年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嗡嗡作响:过年,到底要送小孩什么礼物?

这问题,简直比年底的工作总结还让人头秃。
你别笑。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品味、你的用心程度,甚至你在亲戚圈里的人设。
每年春节,走进任何一个亲戚家,客厅地板上都像刚经历了一场玩具浩劫。各种声光电的塑料巨兽张牙舞爪,会唱歌的兔子和会翻跟头的狗熊激烈地争夺着地盘,分贝高到能把天花板掀了。而那些收到礼物的小孩呢,新鲜劲儿通常不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后,那个你花了好几百大洋、号称能开发智力的“变形金刚PLUS至尊版”,就成了众多“尸体”中的一员,被无情地踢到沙发底下,落寞地积灰。
送钱?红包?
最省事,也最没劲。说白了,就是一种放弃思考的“礼貌性贿赂”。那几张红票子,在孩子手里捂不了三分钟,转头就会被他爸他妈以“我先帮你存着”的经典名义“合法侵占”。孩子最后得到的,可能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给你交学费了”,以及对金钱最初的困惑。这礼物,送了,又好像没完全送。毫无仪式感,更别提在孩子心里留下什么涟漪了。
所以,咱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怪圈?能不能送点真正能“活”下去的礼物?那种不会在初三就被打入冷宫,甚至能在很多年后,被孩子从箱底翻出来,带着一脸傻笑回忆的礼物。
我的答案是:能。关键在于,你送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件商品,还是一段可能性。
别送“玩具”,送“工具”
这俩词,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玩具是被动地“玩”,它的程序、玩法,基本是设定好的。孩子是消费者,是接收者。而工具,是主动地“用”,它本身没有固定玩法,它在等待被创造。孩子是创造者,是探索家。
别去买那种按一下肚子就讲一个老掉牙故事的娃娃了。去买一套正儿八经的、有质感的美术工具。不是那种糊弄小孩的十几色蜡笔,而是那种颜色正、叠色效果好的专业级彩铅,或者是一套能让颜色在纸上“炸”开的水彩颜料。再配上一本厚实的、纸张泛着暖意的素描本。
你送的不是画笔,你送的是一个让他把脑子里天马行空的怪兽、公主和宇宙飞船画出来的通道。当他第一次发现,原来红色和黄色调在一起,会变成温暖的橘色时,那种惊喜,比任何电动玩具的灯光都亮眼。
还有乐高。我知道,乐高也算玩具。但在我这儿,它更偏向工具。特别是那些基础颗粒的套装,没有固定的图纸,没有唯一的答案。那一把花花绿绿的塑料块,是一个微缩世界的建筑材料。它可以是一艘船,下一秒被拆掉,重建成一座城堡。这个过程里,有逻辑,有空间想象,有对失败的不断修正。这是一种极具掌控感的快乐。
别送“成品”,送“过程”
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他们缺的,恰恰是我们小时候最不缺的东西:无所事事的下午,和能陪着自己无所事事的人。
所以,今年我琢磨着送我小外甥女一个“礼物券”。我自己做的,用硬纸板,画得歪歪扭扭。上面写着几行字:
- “陪你逛一次天文馆,找到属于你的那颗星星”兑换券
- “教你烤一个丑丑的、但超好吃的蛋糕”兑换券
- “一起去公园待一下午,什么都不干,就看蚂蚁搬家”兑换券
这礼物,寒酸吗?可能有点。但它背后的东西,千金不换。那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那种大人在一旁刷手机、孩子在旁边自己玩的“假陪伴”。而是我们俩,共同投入一件事,一起分享一个体验。
这份礼物送出去,其实是在许下一个承诺。它预定了一段未来的、专属于我们俩的时间。很多年后,她可能早就忘了某一年收到的芭比娃娃,但她大概会记得,有一个冬天的下午,舅舅带着她,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最后烤出了一个长得像“车祸现场”但味道还不错的蛋糕。
记忆,才是最奢侈的礼物。
别送“标准答案”,送“一扇门”
我特别反感给孩子送教辅材料。大过年的,谁要看那个?
但送书,绝对是上上之选。关键是,送什么书。
别送那些印着“小学生必读”却枯燥乏味的名著缩写版。要去发现那些真正能引爆好奇心的“神仙”读物。
比如,一本制作精良的立体书。讲人体的,翻开一页,骨骼“站”起来,再翻一页,血管和肌肉脉络清晰。那种视觉冲击,比老师在讲台上一百句“大家要记住人体结构”都管用。
比如,一本脑洞大开的科普绘本。《地图(人文版)》那种,不是枯燥的行政区划,而是画着每个地方的特产、动物、名人、奇闻异事,像一场纸上寻宝。孩子会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好玩。
你送的不是一本书,你是在他精神世界里,悄悄安装了一扇任意门。他随时可以推开门,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去到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去到宇宙的深处。这扇门,会让他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眼中有光的人。
一些更“野”的思路
如果你的预算充足,而且孩子的父母也足够开明,可以考虑一些更硬核的礼物。
一个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带他去楼顶或者郊外,让他亲眼看看月亮上的环形山。当他“哇”出声的那一刻,你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宇宙的种子。
一个真正的工具箱。当然,是儿童版的,有护目镜、小锤子、小锯子那种。在你的监护下,让他去敲敲打打,把几块木头钉在一起。这能极大地满足一个孩子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欲望。
甚至,一台二手的、功能简单的数码相机。教会他取景、对焦、按下快门。把定义“美”和“值得记录的瞬间”的权利交给他。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他们那个还没被规训的视角里,一片落叶、一只猫、一洼水坑,都有着惊心动魄的美。
说到底,送礼物这件事,是在和孩子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一份敷衍的礼物在说:“好了,任务完成。”
一份昂贵但无趣的礼物在说:“你看,我多大方。”
而一份真正用心的礼物,它说的是:
“我看到你了。我知道你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我愿意陪你一起,去探索这个又大又好玩的世界。”
所以,下次再纠结送什么的时候,别先去逛电商网站的“礼物推荐”了。先去观察那个孩子,悄悄地“刺探”一下他的兴趣点,想想你希望这份礼物在他生命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还是能持续发光发热的恒星?
答案,就在你自己心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