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这个一年一度的头痛难题。
好像全世界的子女,一到父亲节、他生日,大脑就自动格式化,搜索框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词。别再送什么皮带、钱包、剃须刀了。求求了。这些东西,要么他已经有了八百个,要么他自己买的那个用得比谁都顺手。你送的那个,可能最后就静静躺在抽屉里,成了“我孩子送的”这样一个标签,一个纪念品,而不是一个真正能融入他生活的东西。

我们总在想“送什么”,这个思路从根上就有点偏。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我爸,他缺什么?”或者,更进一步,“他渴望什么,却从来不说?”
这需要观察。
你真的,真的有好好看过他吗?不是那个作为“父亲”符号的他,而是那个褪去所有身份光环的、叫做XXX的男人。
看看他的手机。是不是早就卡得连打开微信都要等半天,屏幕上布满了蜘蛛网一样的裂痕,他却总说“还能用”。他不是不知道新款手机流畅又清晰,他只是觉得,没必要。他的“没必要”清单可长了,长到可以把他自己完全排除在外。所以,一部运行流畅、屏幕够大、字体能调到最大的新手机,就是一份扎扎实实的关爱。别忘了,买回来之后,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教会他怎么用,怎么转移资料,怎么把他最爱看的短视频APP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个过程,比手机本身重要一万倍。
再看看他的椅子。那张他每天看新闻、打瞌睡的单人沙发或者藤椅,是不是坐垫已经塌陷,扶手已经磨得油光锃亮,每次站起来都要“嗨哟”一声扶着腰?他那被岁月和家庭重担压得有些弯曲的脊椎,早就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了。一张好的人体工学椅,一个能加热能按摩的腰靠,甚至一个能让他舒舒服服把脚翘起来的电动沙发,这笔投资,投的是他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舒适。他嘴上可能会埋怨你乱花钱,但你信我,他坐上去之后,身体的诚实反应会让他再也离不开。
还有他的那些“老伙计”。那个茶垢厚厚的杯子,那副用了十几年、镜片都花了的老花镜,那把用了半辈子、刀刃都钝了的指甲刀。这些东西,他用出了感情,但也确实该升级了。给他换一个质感上乘的紫砂壶或者保温杯,带他去专业的眼镜店,重新验光,配一副轻便又清晰的眼镜。这些东西不贵,但极其考验你的细心。这传递的信号是:我在意你的生活品质,在意你的每一个细节。
聊完这些物质层面的,我们来聊点更高级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爸在成为你爸之前,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没有什么被生活磨掉的爱好?那个曾经抱着吉他,能弹一整晚《光阴的故事》的文艺青年,他的吉他是不是早就放在阁楼角落里落了灰?那个曾经能为了一尾鱼,在河边坐上一整天的钓鱼佬,他的渔具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擦拭过了?那个曾经痴迷于捣鼓各种模型、相机的技术宅,现在是不是只会修理家里的电灯泡了?
去吧,像个侦探一样,去翻翻他的旧时光。问问你妈,问问他的老朋友。然后,帮他把那个失落的梦想捡回来。一把新吉他,一套顶级的渔具,一个最新款的无人机或者他当年梦寐以求的相机镜头。这份礼物,价值已经超越了物品本身。你是在告诉他:爸,我看到了你。我看到了那个被“父亲”这个角色深深掩盖住的、闪闪发光的少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属定制,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理解。
我跟你讲,这才是高段位的送礼。你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商品,你送的是一段记忆,一个火种,一次重新点燃生命热情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他什么都不缺,身体硬朗,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他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让你无从下手。
这时候,就别在“物”上死磕了。
答案可能简单到让你意外:陪伴。
是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陪伴。不是那种你坐在他身边,眼睛却黏在手机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着“嗯”“啊”“哦”。
是策划一次只属于你们的短途旅行。可以去他年轻时一直想去但没去成的地方,哪怕只是邻市的一个小山坡。在路上,你们可以聊很多平时根本没机会聊的话题,聊他的童年,聊他的初恋,聊他工作里遇到的那些窝囊事。你会发现,你好像第一天认识他。
是亲手为他做一桌子菜。从买菜到洗菜切菜,再到煎炒烹炸,让他看到你为他忙碌的样子。不用多山珍海味,就是他最爱吃的那几样家常菜。饭桌上,给他倒上一杯酒,听他吹吹牛,聊聊过去那些“光辉岁月”。那一刻的满足感,比任何礼物都来得实在。
是陪他去看一场他喜欢的戏剧、球赛,或者干脆就是他念叨了很久的那部老电影。把你的时间,掰开来,慷慨地分给他一整块。在那几个小时里,你只是他的儿子/女儿,不是谁的员工,不是谁的伴侣。
我们总以为给爸爸的礼物很难选,其实是我们想得太复杂,又或者,想得太简单、太敷衍。
我们习惯了用物质去量化爱,却忘了,对于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而言,他们最稀缺的资源,往往不是钱能买到的东西。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需要,是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来珍视。
所以,别再问“可以送爸爸什么礼物”了。
去问问自己:“我,有多久没好好看看我的爸爸了?”
答案,就在那里。你送出的那份礼物,应该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你们之间一扇新的沟通的门。它证明了你的成长,你的体贴,和你那份不善言辞却重如泰山的爱。
去吧,去做那个最懂他的“逆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