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这事儿,简直就是一门玄学。
你以为挑个东西,花点钱,包得好看点就完事了?天真。这里面的水,深着呢。一步踏错,可能不是惊喜,是惊吓,甚至能直接把一段关系送进ICU。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无数血淋淋的教训。

有些雷,是常识级别的,但总有人不知道死活要去踩。
比如,最最经典的,送钟。我估摸着这俩字一打出来,很多人DNA都动了。从小我妈就念叨,谁家送礼送个钟啊表啊的,那不是上赶着咒人家么?“送钟”谐音“送终”,这玩意儿就像个按钮,一按下去,甭管你送的是百达翡丽还是江诗丹顿,在对方长辈眼里,你就是那个盼着他们早点上西天的混小子。别跟我扯什么“珍惜时间”的漂亮话,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谐音梗的杀伤力,永远排在第一梯队。你送的不是时间,是催命符。
跟它并驾齐驱的,还有送鞋。“鞋”谐音“邪”,送人这个,有把邪气送过去的意思,不吉利。更深一层,是“送人走”的暗示。你想想那个画面,你把一双崭新的鞋递过去,潜台词是“穿上赶紧滚蛋吧您”,尤其情侣之间,这简直就是分手预告。想让谁从你的世界里消失,可能送鞋是个高效的办法,但如果你还想跟人继续处,这玩意儿,碰都不要碰。
还有送伞,也是个重灾区。伞,谐音“散”。朋友之间送,友情要散;恋人之间送,感情要散;合作伙伴送,生意要散。一场大雨,你体贴地递过去一把伞,本来是雪中送炭,结果因为这个彩头,硬生生整成了釜底抽薪。你说冤不冤?所以啊,宁可陪着人一起淋雨,也别轻易递伞。
这些谐音梗的禁忌,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程序代码,轻易别去挑战。
除了这些发音上的讲究,还有些东西,是它本身的样子和寓意出了问题。
比如剪刀、刀具。你觉得送一套德国双立人刀具特有品味,特实用?错了。在人情世故的江湖里,刀、剪这种利器,象征着“一刀两断”。你送朋友一套精美的指甲刀套装,人家可能心里犯嘀咕:这是嫌我哪儿做得不对,要跟我断了?你送新婚夫妇一套高档厨刀,本来是祝他们红红火火,结果在懂行的长辈看来,你这是盼着小两口早日分道扬镳。这误会可就大了。
还有镜子。这玩意儿自古就邪性。镜子易碎,代表着破碎、不圆满。而且在很多传统观念里,镜子还招邪,是连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你送人一面精美的古董镜,不管它多值钱,对方家里要是有个讲究的老人,估计当晚就得给你送回来,还得贴张符。心意变成了惊悚,何必呢?
再说说吃的。水果总行了吧?健康又好看。嘿,这里面也有坑。梨,不能随便送,尤其是不能整个儿送给病人或者夫妻。为啥?因为“分梨”就是“分离”啊。你提着一篮子黄澄澄、水灵灵的梨去看望病人,是不是盼着人家跟家人早点分离?细思极恐。当然,你可以切开大家一起吃,那叫分享,性质就变了。但作为礼物整篮送,三思。
还有个东西,杀伤力极大,而且极具本土特色,那就是绿帽子。这个不用我多解释了吧?任何绿色的帽子,都不要送给男性。这是原则问题,是底线问题。就算他再喜欢绿色,就算那是限量版的原谅色棒球帽,你也得给老子忍住了!送这个,比当面骂人还狠,简直是诛心之举。
当然,禁忌这东西,也分场合,看对象。
给老一辈、生意伙伴、或者不太熟的人送礼,上面这些规矩,你最好老老实实遵守。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知识盲区在哪里,但更不知道对方的忌讳雷区在哪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如果是特别铁的哥们儿,或者是思想很新潮的年轻人,可能就没那么多讲究。他过生日,点名就要一块新手表,你送不送?当然送!这时候还在那儿“送钟送终”的,就不是懂规矩,是迂腐,是情商掉线了。
那万一真不小心送错了,或者对方点名就要这些“禁忌之物”怎么办?
有个小小的破解之法,流传已久,特别好使:让对方给你一块钱。
一块钱,五毛钱,甚至一毛钱都行。这个行为,瞬间就把“送”的性质,变成了“卖”。他是从你这儿“买”走的,所有的不好彩头,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你看,我们老祖宗还是挺有智慧的,总能给这些玄之又玄的规矩留个后门。
除了这些具体的物品,还有两个宏观层面的大忌,更需要注意。
一个是数量。凡事都讲究个好事成双,所以礼物数量上,尽量凑双数,显得吉利、圆满。避开那个让所有人都心里一紧的数字四。你送人一盒点心,四个装,人家怎么吃?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特别是广东、香港那一带,对这个尤其敏感。
另一个是颜色。喜事、生日、过节,包装纸、礼品袋多用红色、金色,看着就喜庆。千万别用白色、黑色或者深蓝色。这些颜色,在我们这儿,基本跟丧事绑定了。你整个黑色的包装纸,上面再系个白色的丝带,嚯,好家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上坟去了。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不适,有时候比东西本身更要命。
说了这么多,你会不会觉得,送个礼怎么这么累啊?条条框框,防不胜防。
其实说到底,这些所谓的禁忌,本质上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心理。它背后藏着的,是对别人感受的体察,是对人际关系的尊重。你避开这些雷区,不是因为你怕鬼神,而是因为你在乎收礼人的心情。
这,就是情商。
送礼的最高境界,不是你送的东西有多贵,多稀有,而是你送出去的那一刻,对方能由衷地感觉到,你真的懂他,真的把他放在了心上。而这一切,都始于最基本的——别让人家觉得膈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