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到给小学生挑礼物,我就一个头两个大。真的,不是矫情。
走进商场玩具区,或者打开购物软件,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花里胡哨、闪着廉价灯光、播着循环洗脑音乐的塑料疙瘩。你问我这些东西实用吗?实用啊,太实用了——对商家来说,是绝佳的利润增长点;对家长来说,是给家里添堵的实用工具;对孩子来说,是收获三分钟热度的实用道具。三天后,它就会被肢解、被遗忘,最后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和一堆同样命运的“伙伴们”一起,默默吃灰。

所以,别闹了。给小学生的礼物,拜托,咱们能不能把“实用”这两个字,从这种消费主义的泥潭里拔出来,给它洗洗干净,重新定义一下?
我理解的真正的实用,不是指“能用得上”那么简单。一支笔能用,一本练习册也能用,但这就叫好礼物吗?不。真正的实用,是一份能“长”在孩子生活里的礼物,它要么能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要么能培养一个让他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要么,就是那种品质好到能陪伴他度过整个童年,成为记忆一部分的物件。
咱们掰开揉碎了聊。
先说说那些打着“益智”旗号的玩意儿。我见过太多那种号称开发智力、功能十八合一,最后却在墙角吃灰到地老天荒的“益智玩具”。你以为买了个“编程机器人”,孩子就能秒变比尔盖茨?别天真了,大部分时候,他只是把它当成一个遥控车在地上瞎开,新鲜劲儿一过,该干嘛干嘛。
我的建议是,把这种虚头巴脑的“益智”概念,换成更具体的、能让孩子亲自动手探索的东西。比如说,与其送个复杂的电子积木,不如送他一套高品质的乐高机械组或者建筑系列。为什么强调高品质?因为那手感、那咬合度、那精巧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启蒙。他会为了一个齿轮的传动苦思冥想,会为了一个结构的稳定反复试错,这个过程,比任何APP上的“益...智...小...游...戏”都来得实在。
还有,一个制作精良的地球仪。别笑,这东西现在很少有人送了,大家都习惯了看手机地图。但你信我,一个可以让他用小手触摸、转动的实体地球仪,带给他的震撼是完全不同的。他会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原来我们住在这么一个蓝色的球上,原来中国在这里,原来那片汪洋大海叫太平洋。你可以指着上面某个小点,跟他讲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讲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份礼物,是地理启蒙,更是世界观的塑造。这不比一个只能戳戳点的电子屏幕实用?
再来,我们聊聊“文具”。文具礼盒,绝对是礼物黑名单里的头号种子选手。一个巨大的、印着奥特曼或者冰雪奇缘的塑料盒子,里面躺着几支根本不好用的铅笔、一块擦不干净的橡皮、一把用两次就钝了的卷笔刀,还有一个功能复杂到孩子自己都搞不懂的“多功能”铅笔盒。你以为他会抱着这个笔袋感动得流下热泪吗?不会的,他只会把里面的东西掏出来玩两下,然后该用自己那支顺手的笔,还是用那支笔。
要送文具,就送点真正有“质感”的。比如,一套专业级的彩色铅笔,像辉柏嘉或者马可的。当孩子用那种丝滑、显色的笔触在纸上画出鲜艳的色彩时,他感受到的,是对他“创作”这件事的尊重。他会明白,原来好的工具,能带来这么大的区别。这会让他更爱惜自己的文具,更愿意去画画。或者,一本设计简洁、纸张顺滑的笔记本,配一支手感温润的钢笔。让他从小学开始,就体验书写的仪式感。这比送他十个塑料文具盒都有用。
接下来,是那些能让他“动起来”的礼物。
现在的孩子,太“静”了,不是安静的静,是“静止”的静。不是看电视就是玩平板。送他一件真正专业的运动器材,把他从沙发上拽起来。注意,是“专业”的,不是“玩具”。想让他打篮球,就送一个斯伯丁或者威尔胜的标准七号球(根据年龄选尺寸),而不是超市里那种轻飘飘的橡胶球。那种拍在地上沉稳有力的回弹声,会让他爱上这种感觉。想让她跳绳,就买一根带轴承的、可以调节长度的竞速跳绳,那种“嗖嗖”的破风声,能极大地提升成就感。
我侄子过生日,我没给他买游戏机,送了一套入门级的羽毛球拍和一筒好球。刚开始他还不乐意,觉得没劲。我拉着他去楼下打了半小时,从一开始的挥空拍,到后来能跟我对打好几个来回,他脑门上全是汗,眼睛里全是光。从那以后,每周约我打球成了他的固定项目。这份礼物,不仅让他锻炼了身体,协调了手眼,还增进了我和他的感情。你说,这实不实用?
还有一种礼物,特别容易被忽略,但我觉得价值巨大——那就是订阅一份优质的儿童杂志。
比如《环球少年地理》《我们爱科学》或者《儿童文学》。这份礼物的好处是,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绵延不绝”的。每个月,孩子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期待,期待新的一期杂志寄到家里。这种“等待的惊喜”,是任何即时满足的玩具都无法比拟的。他会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会从里面看到非洲的动物大迁徙,看到太空的最新发现,看到同龄人的喜怒哀乐。这份投入,是在为他的眼界和知识面做长线投资。一年下来,那十几本杂志,就是他认知世界的一摞厚厚的阶梯。
最后,我想说一种“另类”的实用礼物。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件,而是一次“专属”的体验。
比如,你可以给他一张“权利卡”,上面写着:“凭此卡可与爸爸/妈妈单独约会一天,地点和活动内容由持卡人决定(预算XXX元内)”。带他去看一场他念叨了很久的电影,去科技馆待上一整天,去郊外野餐放风筝,或者干脆就在家里,你陪他痛痛快快地搭一下午积木,期间手机静音,谁也不许打扰。
这份礼物,满足的是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高质量的陪伴。这种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带给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这份“实用”,作用于心灵,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深远、更持久。
所以,下次再给小学生挑礼物,别再只盯着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了。多想一想,这份礼物,能不能在他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是会成为他探索世界的工具,还是会变成他书包里无用的累赘?是会点燃他的一个爱好,还是仅仅满足他三分钟的占有欲?
送礼物,送的是一份心意,更是一扇窗户。我们送出的,应该是能让他看到更广阔风景的望远镜,而不是一个只能看到自己倒影的哈哈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