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那个让家长们集体陷入“选择困难症”的日子了。
儿童节。

空气里都开始弥漫着一股甜腻腻的、混杂着商家狂欢和父母焦虑的味道。手机APP的推送,商场的巨幅海报,KOL的种草清单……都在扯着嗓子喊:给你家娃买点什么吧!
买什么?这问题简直比“中午吃什么”还要终极。
我见过太多家庭的儿童节“惨案”现场。那种你花了大价钱,孩子拆开包装兴奋五分钟,然后就被永远打入冷宫,最后在某个深夜被你一脚踩到,疼得龇牙咧嘴发誓再也不买的玩意儿。塑料的,电动的,唱歌的。它们在角落里堆成一座小山,无声地嘲笑着你当初付款时的豪迈。
所以,我们到底在送什么?是送一个能堵住孩子暂时吵闹的“奶嘴”,还是送一份能让他真正眼睛里有光的礼物?
别误会,我不是什么育儿专家,我就是一个走过不少弯路的老父亲,踩过的坑比孩子玩过的沙子还多。今天,我就想跳出那些“热门礼物榜单”,聊点实在的,聊点走心的。
首先,请把那些打着“益智”旗号,实则让你家孩子提前“内卷”的东西从购物车里删掉。什么编程机器人,什么逻辑思维训练桌游……说真的,除非你家孩子是个小天才,对此表现出极大的、自发的、不屈不挠的热情,否则,这些东西最终只会变成你和他之间新的“战场”。儿童节,是让孩子快乐的日子,不是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开端。
那到底送什么?
我的第一个答案,可能有点老套,但它永远是黄金准则:送陪伴。
不是那种你坐在他旁边刷手机,他在一旁自己玩积木的“假性陪伴”。而是高质量的、全身心投入的、只属于你们的专属感时间。
把买最新款乐高套装的钱,换成一张主题乐园的门票,或者,甚至不用花那么多钱,换成一个精心策划的“城市探险日”。提前和他一起,像做秘密计划一样,在地图上圈出几个想去的地方——可以是一个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昆虫博物馆,一个可以亲手做陶艺的小作坊,甚至就是一条你们从未走过的、长满了梧桐树的老街。这一天,没有催促,没有“快点快点”,手机调成静音。你们的任务,就是一起去发现,去浪费时间。
去闻闻路边花店里玫瑰的味道,去买一个街角老奶奶卖的、甜到发腻的麦芽糖,去公园的长椅上坐着,比赛谁能认出更多的鸟。这种体验,是任何实体玩具都无法替代的。当他长大后,他可能早就忘了七岁那年收到过什么玩具,但他一定会记得,那个阳光很好的下午,爸爸妈妈牵着他的手,告诉他那种红色的、长得像小灯笼一样的花叫“倒挂金钟”。
这,才是刻进生命里的礼物。一份会随着时间发酵,越来越香醇的记忆。
如果,你实在觉得需要一个有形的物件来承载这份心意,那么我的第二个建议是:送一套工具而非玩具。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玩具,往往预设了玩法,摁这个按钮,它会唱歌;摁那个按钮,它会发光。它的互动是“被动”的。而工具,是创造的起点,它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别再买那些五颜六色、功能复杂的“儿童专用”画板了。去美术用品店,给他买一套真正的、艺术家也会用的水彩颜料,几支不同型号的画笔,一沓厚实的水彩纸。告诉他:“这些是专业工具,你可以用它们画出任何你想画的东西,天空不一定是蓝色的,草地也不一定是绿色的。”
或者,一个结实好用的儿童版工具箱。里面有小锤子、螺丝刀、小锯子。然后,找一些废旧的木板、纸箱,和他一起,叮叮当当地敲打一个下午。最后可能只做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小鸟窝,或者一个四不像的“机器人”,那又怎样?他体验到的,是把脑海中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现实的巨大成就感。这比拼好一个有详细图纸的乐高模型,要酷得多。
一个好的放大镜,一本空白的、可以让他自己涂鸦记录的“自然笔记”,一套可以玩泥巴的陶土,甚至是一台小小的入门级相机……这些东西,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而你,有能力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才是最高级的“益智”。
第三个想法,可能更私人化一点,那就是:送一份能够让他“被看见”的礼物。
我们常常会给孩子买我们认为“好”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你觉得科学盒子很棒,但他可能只对楼下那只流浪猫感兴趣。你觉得公主裙很美,但她可能更想穿着雨靴去踩水坑。
试着在节日前,做一个“侦探”。仔细观察他,听他那些天马行空的胡言乱语。他是不是最近总在念叨某种恐龙?那你可以悄悄为他准备一套超逼真的恐龙模型,再附上一本印刷精美的恐龙百科全书。他是不是对厨房里你的瓶瓶罐罐特别好奇?那就给他买一套安全的儿童厨具,在你的监督下,让他做一份真正可以吃的(哪怕是黑暗料理)“大餐”。
我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收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石头。我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这爱好“没什么用”。那年儿童节,我没有给他买任何玩具,而是送了他一个专业的矿石标本收纳盒,和一个小小的地质锤。我告诉他:“你是个小小收藏家,这些是你的宝藏,我们应该好好保管它们。”他当时那个眼神,那种被理解、被尊重的光芒,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份礼物,无关价格,它代表的是你的看见和认同。你在告诉他:你的那些“小小的、奇怪的”热爱,在我眼里,都闪闪发光,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说到底,儿童节的礼物,不应该是一场父母的“KPI考核”,也不是一场消费主义的“陷阱”。它应该是我们向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你们在乡间小路上留下的两双脚印;可以是他用一套真正的颜料画出的、独一无二的怪兽;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收藏盒,装着他眼中全世界最美的石头。
最重要的,是礼物背后藏着的那个声音,那个你希望他能听到的声音——
“我爱你,我看见了你,我想和你一起,创造只属于我们的闪光时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