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国,那个行李箱啊,简直就是个考场,考验的不是你的收纳技巧,而是你对国内亲朋好友那份人情世故的理解深度。这事儿,真的,比写一篇毕业论文还烧脑。带什么?怎么带?带给谁?这“灵魂三问”能让每一个准备打包的留学生或者打工人,在午夜梦回时分,对着空空如也的箱子流下两行清泪。
别再想那些机场免税店里,设计得千篇一律、印着“AUSTRALIA”字样的钥匙扣和冰箱贴了,求求了。那玩意儿送出手,对方脸上那份“为了不让你尴尬而硬挤出来的”微笑,比悉尼冬天的妖风还冻人。

咱们得来点实在的,能送到心坎里,或者至少,能塞进嘴里让人“唔”一声发出满足感叹的。
第一梯队:万年常青树,不出错的安全牌
这一梯队的东西,闭着眼睛买,送给家里的长辈,七大姑八大姨,基本都能收获“哎呀,这孩子在外面还想着我们”的慈爱眼神。
首当其冲,当然是澳洲的保健品。
这玩意儿在国内简直被神化了。你都不用解释太多,就那瓶子上密密麻麻的英文,配上Swisse或者Blackmores的大logo,往长辈手里一递,他们自己就能脑补出一万字关于“纯天然、无污染、高科技”的赞美诗。给老爷子来瓶护肝片或者关节灵,给老太太备上鱼油和钙片,给家里的女士们带点蔓越莓精华和葡萄籽。这送的不是保健品,这是“健康”,是“我在远方也牵挂着你的身体”的浓浓情意,这谁顶得住啊?
去哪儿买?别傻乎乎地找代购,自己走进Chemist Warehouse,那感觉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每周都有打折,力度还特别大,碰上“Half Price”(半价)的时候,那货架跟被蝗虫过境了似的。你就推个小车,按着家里亲戚名单,一样一样往里扔就行了。
然后是吃的。澳洲的零食,其实能打的选手不多,但有那么一两个,是绝对的王者。
说的就是你,Tim Tam。
这可不是普通的巧克力饼干。你必须,我说是必须,教会收礼的人什么叫“Tim Tam Slam”。把饼干两头各咬一小口,插进热牛奶或者热咖啡里,当吸管那么一吸。那感觉,我的天,热饮把饼干的内芯融化成巧克力熔岩,在你吸进嘴里的那一瞬间爆开,幸福感直接冲上天灵盖。送一包Tim Tam,附赠一个如此有仪式感的吃法教学,这礼物瞬间就从“一包饼干”升华成了“一种有趣的生活体验”。口味也多,原味、黑巧、焦糖……买个大礼包,总有一款能击中他们。
第二梯队:品味进阶班,给懂的人和重要的人
送完了大路货,总有那么几个你特别在意的人,比如闺蜜、死党、或者需要“特殊关照”的领导。这时候,礼物就得有点讲究,得能体现你的品味,而不是你“批量采购”的诚意。
护肤品必须拥有姓名。
别再去想绵羊油了,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现在澳洲护肤界的扛把子,是Aesop和Jurlique。
Aesop,伊索,那性冷淡风的棕色瓶子,摆在洗手台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香芹籽抗氧化精华,几乎是人手一瓶的明星产品。味道是那种高级的植物草本香,闻起来就觉得自己的脸得到了净化。送给注重生活品质的女性朋友,她打开包裹闻到那个味道,就知道你是个懂行的。
Jurlique,茱莉蔻,走的是天然有机路线,招牌是玫瑰花水喷雾。据说原料都来自南澳阿德莱德的自家农场,听着就很安心。那喷雾喷在脸上,感觉自己瞬间化身庄园里晨露滋养的玫瑰。送给皮肤敏感或者热爱自然的姑娘,准没错。
还有一样东西,小小的,红色的,不起眼,但堪称澳洲的“万金油”——Lucas' Papaw Ointment,也就是木瓜膏。
这玩意儿真的神了。烫伤、蚊虫叮咬、嘴唇干裂、皮肤过敏、长痘痘、做唇膜、当护手霜……就没有它不能干的事儿。小小一支,红色包装,价格便宜得跟白给似的。你给每个闺蜜的礼物里都塞上一支,她们会爱死你的。这送的不是药膏,是“我懂你所有那些难以启齿的小烦恼”的贴心。
第三梯队:澳洲风土人情,把南半球的阳光打包带走
如果你的朋友是个吃货,或者是个酒鬼,那澳洲的土特产,绝对能让他们眼前一亮。
首先是蜂蜜。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Manuka Honey)名气更大,但澳洲本土的蜂蜜也毫不逊she。特别是塔斯马尼亚独有的革木蜂蜜(Leatherwood Honey),味道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奇特的木质和花朵的复合香气,质地像凝固的奶油。还有各种桉树蜜(Eucalyptus Honey),带着澳洲独有的旷野气息。买那种带蜂巢的,或者包装精美的玻璃罐,配上一根小木棒,送人特别有格调。
然后是葡萄酒。澳洲是新世界葡萄酒的代表,性价比极高。你不需要懂太多,就记住一个地方:Barossa Valley(巴罗萨谷),记住一个品种:Shiraz(设拉子)。随便在卖酒的超市,比如Dan Murphy's,挑一瓶产自巴罗萨谷的设拉子,价格在20-30澳币左右的,品质就已经非常能打了。口感浓郁,果香奔放,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这瓶酒带回去,跟家人朋友吃着红烧肉,开一瓶,那氛围感直接拉满。
还有一些“猎奇”的选择。比如袋鼠肉干和鳄鱼肉干。这玩意儿嘛,说实话,味道也就那样,主要赢在一个“新奇特”。带回去当个谈资,让大家尝个鲜,拍个照发朋友圈,也算是物尽其用。
第四梯队:骨灰级玩家,送的是一个“梗”和一份“懂得”
这一梯队,送的已经不是礼物本身了,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只有在澳洲生活过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默契。
比如,去Bunnings Warehouse买一顶它的草帽,或者一个印着红锤子logo的帆布袋。Bunnings是什么?澳洲的“家得宝”,是每个澳洲男人(和部分女汉子)周末的快乐老家。那个周六早上在Bunnings门口举办的Sausage Sizzle(香肠烧烤),是澳洲社区文化最真实的写照。你把这个帽子送给你同样在澳洲待过的朋友,他/她看到绝对会爆笑出声,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关于DIY、关于周末、关于澳洲慢生活的共同记忆。
再比如,从墨尔本的某个独立咖啡馆,买一包他们自家烘焙的咖啡豆。墨尔本的咖啡文化,世界闻名。你带回去的不是咖啡,是维多利亚巷弄里飘出的醇香,是街头艺人的弹唱,是那份慵懒又精致的城市气质。送给同样热爱咖啡的朋友,你们可以一起手冲,聊聊那边的生活。
礼物这东西,说到底,带的是一份你在南半球的阳光、空气和故事。与其花大价钱买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用心挑选一些能代表你生活轨迹的物件。
一瓶让你在无数个due night提神的咖啡豆,一支治愈了你被澳洲毒蚊子叮咬后奇痒无比的木瓜膏,一瓶你在周末和朋友烧烤时畅饮的设拉子……这些东西背后,是你真实的生活,是你想要分享的心情。
所以,别再纠结了。打开你的行李箱,开始往里填充这些带着澳洲温度的记忆吧。它们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能温暖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