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来先生曾讲道:中国自古作为“礼义之邦”崇尚道德教化,明代以后又被称为“礼仪之邦”,将礼节仪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无论是“礼仪”还是“礼义”,都是强调“礼”在中华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的定义在《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了“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另同异,明是非也。”的“功能”,所以说自古中国的“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衡量人情世故的重要指标。
走亲访友作为一项春节“固定节目”,定少不了“礼尚往来”。想必朋友们在此期间都呈送或纳收到了各式各样代表着新年祝福的心意,今天我们书接前文之《你的生活“合礼”吗?》,一同聊聊“你的礼物合礼吗?”。
【年节“送礼”指南】
“礼物”作为“礼”的载体,随着时代的演进,思想习俗的变化,赋予了其“无穷奥秘”,衍生出的送礼“门道”甚多,却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偏离了“礼”的本意。如今“送礼”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并“诞生”出了许多“送礼专家”。大部分朋友在选择礼物的时候也顾虑不断,左右纠结生怕逾越了哪条“潜规则”。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送礼并不复杂
无非弄清三点要素:
送给谁?(对象)
为何送?(目的)
送什么?(载体)
首先本期中的“礼”与【前期】中“作为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映像”的“礼”有所不同。
本期的“礼”咱们“定调”为:
往日的感恩
当下的尊重
未来的祝福
随以上定义我们再从词面上看:
送礼 = 我们给予他人的尊敬与祝福
礼物 = 以上这份感情的载体(实物)
由此可证:送礼物 = 一场感情递送,一次情义表达。
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讲究:“侍家人以孝悌,领导以恭敬;待朋友以真诚,晚辈以慈爱。”那么送礼物的目的则是将这对应的情感传递出去。咱们本期将“礼”与“情”挂钩,所以正心诚意是前提,向尊长呈上一份尊重,向亲友送出一份祝福,是准备“好礼”的必要条件。
前一段时间看到网络“某高人”指点,讲送礼必须选择性价比最低的商品,如一两千的奢侈品袜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还有“某导师”因在短视频平台宣传“年前送礼 = 年后提拔”的言论而遭封号。所以本文必要说明,抱着交易目的的礼物,与礼相悖,更与本文“维度”不同。
中国讲究的“礼”出于内心情感,而非显于表面做作。如果是为了攀附财富、权利及地位,那么出发点就与“礼”相违背了,结果呈上的不是尊重而是谄媚,送出去的也就不是礼物,而是贿赂了。礼物(载体)作为送礼目的与送礼对象的最终体现,衡量标准与经济价值完全不相关联,除非有人幼稚得以为金钱可以丈量情感。(貌似还真有)
所以说礼尚往来,如若目的不纯,不单起不到美好情感传递的作用,反而向对方展示出带有“侮辱”的恶意,你的那点“意思”就真的成为“不好意思”了。再者,不愿以诚待人,总想着旁门左道,即便送礼后行事真的可以“事半功倍”,可如此维护的利益关系想必也不能长久。“利益”还是“礼义”,送礼前我们必须要仔细斟酌。
谁都喜欢收到贵重的礼物,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这倒并非因为贪财好物之心(毕竟回礼负担想必不轻),而只是直观的觉得礼物的贵重程度与对方给予自己的重视程度直接关联。持这种观念的朋友不在少数,所以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礼物多含心意,价格排在其后,好的礼物:是使对方感受到重视的同时,又不会因为礼物本身的价值而产生负担。
《周礼·春官》中给出了“指导方案”:“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若为妇人,则执栗枣之类。”称孤道寡的诸侯王们家大业大,为了不失国体送名贵的奢侈品不足为奇,普通人间相赠肉果小食表情达意足矣。
当然礼物的选择也不能“太随便”,男性不送绿帽(原谅色),女不送鞋(邪),少不送剑(不详),老不送菊(祭祀用),新婚不送梨栗(离)等。
《礼记》中“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按照自身能力准备礼物,否则自己压力不说,收礼物的人也会不安,双方情感上都有负担,这样反倒失了“礼”。
有身居上位的朋友打趣说期待下属每年的贵重礼物,那么作为领导,喜欢的绝不是“礼”本身,而是“贡”。如诸侯国主当年向周天子缴纳的“岁贡”,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税收”,一场当时合理合法的权钱交易。但身为“讲究人”的领导或许更应该仿明朝朝贡体系中“厚往薄来”的惯例,届时家中一定“万国来朝”。
玩笑归玩笑,中国古代有许多与礼物相关的典故,《古今谭概》中有一篇小故事《鲁学士祝寿》,讲的是赵、鲁两位学生,相约去拜会老师西涯先生。可赵只带了两张手绢,鲁更是贫寒,只献上家中仅剩的半条鱼。老师没有嫌弃,炖了那半条鱼,打来了酒,与赵、鲁两位学生把酒欢谈。赵、鲁已经把自身最贵重的东西献给了老师,老师自然也感受到来自学生的情真意诚。
回鹘国使者缅伯高觐见唐太宗,可贡品天鹅途中不慎飞走,只留下几根鹅毛。缅伯高无奈将一首诗“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遥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写在绢上并包裹鹅毛献于唐太宗,不料不仅没有遭到皇帝怪罪,反而得到丰厚赏赐。 后来欧阳修收到挚友梅尧臣从家乡寄来的银杏果,题诗《梅圣俞寄银杏》:“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借用了缅伯高的典故,诗颂二人情谊,感谢好友礼物。
从古至今,有些礼物看上去“无礼”,实则礼数周全,而也有些人打着“有礼”的名号,做着不堪的勾当。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以物寄情要的不是贵重的礼物,而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切莫将原本的真挚情感的传递变成一场虚情假意的“买卖”。
转载|《国弘文化大讲堂》
- END -
嘉鸽智库|你的礼物“合礼”吗就分享到这里,了解更多嘉鸽智库|你的礼物“合礼”吗相关的内容,就上优乐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