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阴历9月初九是国内传统的重阳佳节,古人觉得数字“九”为老阳,阴历9月初九乃是所谓“两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十月二十八日,大家马上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那样就让优乐礼物我们你介绍,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与忌讳。
重阳节的忌讳阴历9月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闻与汉代学道成仙的费长房及弟子桓景有关,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从壶公入山学仙,能医重病,鞭笞百鬼。桓景尝学于长房。1日谓景曰:“9月9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对这个故事也有记载。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东汉将来,9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民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位民间的节日。
《易经》中,九为老阳,9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易经》讲究阴阳平衡,中和为贵,正如“否”卦一样,两个老阳相遇,也是不相往来和交通。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因此,重阳节不但不是个吉庆的日子,反而是个大凶的日子。为了破解这大凶的日子,重阳节多了好多的忌讳,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祸为宗旨的习俗,包括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因为重阳节是个大凶的日子,大家在相互碰面的时候,不可以说“节日快乐”。客家人更是忌讳霜降遇重阳,有“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之说,在重阳节,不可以生火煮饭等。
一、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风俗习惯之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点。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借助房前屋后及自己家里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农俗现象,被叫做“晒秋”。现在,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法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每年9月九,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进入晒秋旺季,并会举办隆重的晒秋节。
重阳风俗习惯之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9月9日时大家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9月初九,正是天高气爽之时,最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风俗习惯之吃重阳糕
在民间,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9月9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9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风俗习惯之赏菊
阴历9月俗称菊月,9月初九的冲重阳节,当然必不可少赏菊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髦。古时重阳节,各地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节日重阳风俗习惯之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菊花酒在汉代已见,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风靡,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风靡的健身饮料。
重阳风俗习惯之佩茱萸
古时候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风俗习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用途,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觉得9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让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风俗习惯之拜祭祖先
珠三角区域有着重阳节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的风俗习惯,而福建沿海区域不只有"3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而且每年9月初九也是妈祖离世的日子,信奉妈祖的大家也纷纷到妈祖庙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因此,这些区域的大家十分看重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艾叶水洗澡
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年青的人会将重阳糕赠送给长辈品尝,而长辈们就会将事前筹备好的艾叶回赠给他们,并让他们在这一天用艾叶水洗澡,除去身上的凶邪。现代医学也指出,用艾叶水可以有效地驱除痱热,防止蚊虫叮咬。现在,海南的部分区域还存在着用艾叶水洗澡的习俗习惯。
二、重阳节有什么忌讳
忌行性生活
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不然,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很多祸患。“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所以忌讳所有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性生活也在忌讳之列。
忌煮饭
过去传闻”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节日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可以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了解,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忌送菊花
由于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适合。
忌说节日快乐
重阳节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
三、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一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最早可以推到汉初。《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9月9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进步而来的。
重阳节的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和古时候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在古时候,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9月九与三月初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大家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习俗中,也可以探寻到一些古俗遗痕,例如说江南部分区域有重阳祭灶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的来历三
重阳在古人的日常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假如说上巳、寒食是大家渡过漫长冬天后出室畅游的新年,那样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马上隐居时的具备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大家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来历四
重阳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重阳节”名字的记载却在三国年代。据曹丕《9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9月9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将来,宫廷、民间一块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五
重阳节的来历也和一个传闻有关系,据了解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因为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大家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习惯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