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有个怪现象,越嚷嚷着要辞职的人,反而越在一个岗位呆得久。
他们抱怨工资低,抱怨福利糟,抱怨同事关系不和,发誓随时都要离开,可就是赖着不走。抱怨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爱抱怨,多少算是件好事,至少证明你找到了问题。但是,假如你找到了问题却不去解决,就会陷入反复抱怨的死循环里,被情绪反噬。
每一个人的生活方法,
都是被心态吸引而来
有一个理念,叫“吸引力法则”:你生命中所发生的,都是你吸引来的。
有时并非糟糕的生活决定了糟糕的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造成了糟糕的状况。
曾有一个女孩跟我说,她所工作的那个小组有个同事跟她闹过点误会,造成现在合作关系很恶劣,那个同事常常暗地给她使绊子。
我给了她非常多中肯的建议。我建议她跟组里的领导说说,她说不可以,领导会觉得她搬弄是非。我建议她调换分组,离得远远的不和的同事,她也说不可以,没那样容易。我建议她主动跟同事示好,或请第三人从中调停,消除误会修复关系,她说她拉不下脸。
每一次诉苦,她都透露出要离职的意愿,可是前前后后倾诉了三年,她依旧还在原来的岗位上。
我终于了解,她根本不是来寻求解决方法的,也无需什么改进建议。
她只是单纯地需要抱怨,让人认同她的遭遇非常悲惨。
心态决定运势。你觉得自身是个哪种人,你就会成为何样的人。你觉得自身非常惨,就会过得非常惨。
假如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假如你没办法改变它,就改变我们的态度,通过我们的行动去决定自身生活的样子。
你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你的抱怨方法
有些人,可以归类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有些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挫败归因于不可控原因。
他们遇见不满的时候,觉得这种状况不可能再发生改变
,所以他们的抱怨只是单纯的情绪发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把挫败归因于可控原因。
他们一直向上寻求进步,遇见不满的时候更想去想方法,把不满的状况解决掉;
他们的抱怨里,隐藏着改变的动机。
举例:假设你参加一场长跑比赛,在起跑的时候慢了半拍。
假如你埋怨跑道不好,或者鞋子太滑,那样事情的结果就是你全程在给自身心理暗示“我没方法改变这个糟糕的比赛环境”,最后的结果就是输掉比赛,然后感叹说“认命吧”。
只顾着发泄情绪,会让人早早放弃努力,从而陷入下一轮的不满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抱怨永远不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反而会叫你永远摆脱不了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
假如此时你心里说:都怨我反应慢,起跑比其他人慢了一点,然后你奋起直追,就大概在下半程把自身耽误的时间给补回来。
假如把抱怨打造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基础上,那样一个坏情绪也能指向一个好结果。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抱怨中改变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有明确目的的人,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寻求改变”上。
同事艾丽负责欧洲市场的样品开发。由于时差的原故,每到下午三四点,客人的邮件就蜂拥而至。
大家是贸易商,不直接负责生产,所以假如遇见客人询问生产进度等问题,就都要去找工厂核实将来再给客人回复,如此一来一回,非常快就过了下班时间。
刚做欧洲市场的那一个月,艾丽常常抱怨自身上午闲死下午忙死,从来没准时下班过。
然而,这种抱怨并没持续多长时间。第二个月的时候,艾丽就找到弄清楚决方法。
她会提前联系工厂,打听好每一款样品的进展状况,并核查操作中途是不是有发生问题。如此,在收到客人邮件的时候,她就可以直接回复,而不必再到处询问。
一场抱怨,将艾丽的工作态度由被动化为主动,也让她迎来了好口碑。
有时,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
怨天尤人,你就会愈来愈弱;反躬自省,你才能愈来愈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我们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能力,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