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奇奇
作文是对单词、单词、句子、段落、文章的综合训练,反映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把句子连成段落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写作方法的指导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自由选择素材和立意,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
一、审题要准,吃透关键词
作文题目一: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能带给人启迪的话语或者小故事,这些话或者温馨,或者励志,或者明理,请以“话语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题目二:这一幕,真让人___(快乐、难忘、享受、感动……)
写作前,需要对作文题目做一些研究和分析,明确题目中规定的写作目的、选材范围、写作对象等要求。审题一定要通过审题的类型、范围、人、题目来完成。只有准确地审视题目的意义,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才能有信心地写,才能避免“写千言万语,离题千里”。
两个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第一个属于全命题作文,第二个属于半命题作文。相对而言,半命题作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审题和取材的能力。他们可以广泛取材,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能表达内心深处感受的人、事、景或事,让自己有话可说,写得自然真实。
这两类问题应该与题目密切相关:“魅力、话语、场景、感动”等词语。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字的放大作用,突出重点,通过叙述表达情感,把故事写得具体一些。
写作时,如果第一个题目只有“文字”而没有“韵味”,第二个题目只有东西而不注重表达“感动、快乐、难忘”等感受,就会影响主题的表达,文章就没有张力,读者就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题也就无法升华。
审题有三种方法:
1.分解法
先把题目一个字一个字的分解,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细看,了解每个字的意思,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校园新事多》可以分解成“校园”“新”“事”“多”四个字,其中“新”限定修饰“事”,所以不能写过去的事,只能写最近的新事。“更多”是指至少写两个或更多的东西,但不能太多。太多会很乱,没有重点。“校园”规定素材采集的地点是“校园”。这样的反汇编练习完了,就能搞清楚它们的含义和关系,然后就把考题搞清楚了,不跑题,不跑题。
2.比较法
根据给定的题目,我拟了几个类似的题目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写作范围和要求。如果写《我和老师》,可以和《我的老师》 《我爱您,老师》对比,找出他们的异同,再确定写作重点。
再如《一件难忘的事》《忘不了我的老师》《那件事,我忘不了》几个题目进行比较,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更好地把握题意,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
3.设问法
对有些题目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提出几个问题,并考虑好其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照题目对假设的问题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回答。如写《他变了》,可以提出问题:变之前他是怎样的?他变的原因是什么?他变后怎样了?他是怎样发生转变的?问清楚这些问题后,还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把变后怎么样了以及怎样变化的作为重点写具体。
二、注重细节描写,丰富作文内容
从作文选材来看,同学们大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学校,或家庭,或父母或老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表达时,多叙述,少描写,多树干,少枝叶,这样的记叙文章平铺直叙,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读完以后给人空洞、大话套话的感觉。
我们应注意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情节在细微的变化中显出生趣,让人物在细小的动作中展示性情。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有血有肉,丰富有情趣。
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表达,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是:
- 1.中心不突出,要说明的问题太多,头绪纷繁,让材料牵着鼻子走。
- 2.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 3.选择的材料平淡,软弱无力,不典型,因而不能有力表现中心。
丰富作文内容,要选择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具体的、新颖的典型事件作为材料,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中心,才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所启发。
选择好材料后,还要把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要考虑清楚,使文章“言之有序”。其次还要对材料进行详略安排,要做到剪裁妥当,使文章“中心突出”。
- 1.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适合于叙事、活动类文章,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夹叙夹议等几种方法。
- 2.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适用于时间性很强的文章。
- 3.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材料,适用于参观记、游记以及描写静物、场所和环境的文章。
- 4.按事情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适合于说明文。
- 5.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安排材料,适合于说理性文章。
举例:《有趣的蜗牛比赛》
主题:通过一场蜗牛比赛的记叙,反映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
材料安排:
(1)我和表弟捉到几只蜗牛,想举行一场蜗牛比赛。(略)
(2)为参赛的蜗牛命名,做好比赛前的准备。(略)
(3)比赛中蜗牛各自的表现。(详)
(4)比赛结果及赛后感受。(略)
材料组织好以后需要编写好提纲,或者直接打好腹稿。提纲的作用可以使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努力做到简明扼要,切实具体。
三、重视知识积累,打开写作思路
一般习作出现千人一面,立意一般,没有个性和创意,在考试作文中就很难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而分析佳作就会发现立意不凡的习作都会是巧妙构思,小作者都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自己的个人所长来确定写作对象,比如通过朴实无华但细节描写丰富,能够引发共鸣的材料入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这些习作中也会巧妙穿插古诗词的引用,或者历史故事的引述,使得文章流畅清新,而立意高远,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所以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要重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积累,多思考,勤练笔,重感悟。
通过下面两组例文的结尾,比较一下,你认为写得好的在括号里打“√”,并说一说理由。
1.《我的老师》结尾:
①谢谢老师把我送回家,您真是一个好老师。( )
②多好的老师啊!为了不让我淋雨,连自己的孩子生病你也顾不上,走了这么远的路把我送回家。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愿老师路上安全,愿病重的孩子早日康复!( )
③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泪如泉涌。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今后,我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积极向上,不断进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关怀。( )
2.《可喜的变化》结尾:
①啊,他终于变了!我们都为他的进步高兴。( )
②雨还在下,雨水滋润着大地的麦苗,也滋润着人们的心。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带来的人们心灵的变化,不正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开出了千姿百态的令人高兴的朵朵鲜花吗?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
四、凸现自己个性,展现习作亮点。
有个性的作文,它必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必定有出众之处,或以朴实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或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语言精辟,或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文采飞扬。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把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挖掘出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把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这便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比较一组文章的句段,可以看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 1.劳动完了,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愉快地谈论着。陈伟说:“我们新时代的好少年就是爱劳动,爱集体。”
- 2.这次劳动,增强了我的劳动观念。我平时劳动锻炼比较少,今后也要多劳动。
- 3.终于,花坛里的土填满了。我望着这黄中带黑的土,引起了遐想:春天,五颜六色的花朵满了花坛,太阳花、迎春花、牡丹花……人们边欣赏边称赞花朵的美丽芳香。想到这,我舒心地笑了。因为,在这花坛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啊!
亮点分析:
人们常用“风头豹尾”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豹尾”简短有力,这恰好应是文章结尾要具备的特点。精彩的结尾既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使人引发联想,耐人寻味,更好地领会正文,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习作的个性特点也会鲜明活泼,生动形象。
三组句子相比较前面两组属于口号式的,略显空洞。第三组句子能抓住自己的感受来写,通过联想给人一种丰富的画面感,有如身临其境。
总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平日里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关心社会生活,作文才有丰富的源泉。
习作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将习作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意识地阐释和引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和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