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陆大勇
什么是兴趣?王小波说:兴趣是感受世界之美的前提。
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成年人年复一年地远离对工作的兴趣,孩子对各种灌输式的学习失去兴趣。自由表达,本该有趣,却成了最大的问题。另外,各种强势浮夸的作曲理论铺天盖地,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进入孩子的脑海,加速孩子兴趣的流失。趣味本是孩子心灵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却时刻面临着被各种平庸辅导所驯化的危机。
孩子从第一次害怕困难,到最后一次疲惫甚至害怕,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甚至让你毫无准备。这是一个可怕的加速过程,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告诉我:每次我在课堂上写作文,优秀的孩子都能出人头地,但是写累了的孩子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本该自由表达的作文课,却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块石头。
如何把这块石头从孩子心中移走?说一千道一万:快乐才能产出文字,作文课必须回归孩子表达的趣味上来。有趣的作文课不仅提高孩子作文的成绩,首先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无趣的作文课却让孩子彻底丧失表达欲望,甚至丧失对世界的信心。
作文课好玩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看着手中的书。随着一页一页的浏览,我原本的仇恨不知不觉消失了,一股清新的风充满了我的脑海。合上最后一页后,我沉思了很久,然后我又打开了目录,有一种第一件事就要打开的感觉。如果我忽然意识到编辑的匠心之所在:给孩子的书首先要蹲下来,得到孩子的视角,我们必须尊重孩子内心的趣味。给孩子们上作文课,他只是想创造一个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把主题、结构、语言这些硬知识塞进孩子们的脑子里,必然会毁了他们的胃口!吞咽对没有理论咀嚼能力的孩子有什么用?
我简要总结了这本书为回归儿童精神兴趣所做的几项尝试:
1.带领孩子前进的不是深刻,而是趣味。
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如果一个成年人明白你在快乐中工作一天会得到什么,他应该明白孩子会从快乐中得到什么。就写作而言,要把可爱的写作对象还给孩子,让各种变相的理论躲得越远越好。
2.抽象深入是大人的事儿,趣味浅出才适合孩子。
书上的每一课,表面上都是针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似乎有点浅薄。但仔细一想,我发现作者编织的恰恰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作者把看似地位不平等的概念和事件,放在一起,让它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却又结合起来编织一个
副错落有致的作文地图,而这正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孩子眼中,写一封信和写一件童年趣事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就像图画书上的大象和蚂蚁,虽然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差别巨大,但在创造它们的画家眼中,它们是一样的。
3.精心创设的写作场景和生活情境,给信笔记录和随意练笔留足了空间。
如果你信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古语,不妨边读边写。凝视眼前的原创图片,仿佛置身校园生活之中:升国旗、弹钢琴、过生日、体育比赛等应有尽有。如果将它们整理出来,简直可以来一场艺术美展。
4.二维码留下的音频入口,给孩子留下了趣味之源。
把静态文本向动态聆听延伸,从而得到更多国学资源,这是作者的出发点。书中每隔上四页,右上角就出现一个二维码——扫一扫读诗词。我用手机扫了扫,富有磁性的美妙声音便从手机流淌下来。这种延伸并非神秘技术,但每一次扫码都有如一次神秘探访。
也许这本书的趣味不是我以上的几点所能囊括的,但我认为足矣!带给孩子的与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一切围绕趣味转。
要想保持并激活孩子的心田,爱上自由的表达,一是围绕趣味做课程,二是围绕着趣味找样本。
怎样才能实现这两点?
1.要解除笼罩在孩子心头的恐惧枷锁。其实无需细密复杂的作文理论,只要三句话:作文写什么、作文怎么写、作文写精彩。而这三个方面,作者将它们处理成前三章,以简约的笔触提醒孩子怎么做,而不是灌输或填鸭。我把这种简约的课程称之为“轻课程”,轻课程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2.找到合适样本,细细分析之,让孩子缓步实现创造性模仿,从而走向自由写作。辅导不是从抽象去激活形象,而是从孩子天然的形象感出发,引导他们观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一种较好的参照样本中,自主地去摸索,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写作的真谛,享受写作的快乐。
总之,打破畏难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在一种轻松有趣的体验中,找回孩子对表达的乐趣,激活他们对自身的信心,这才是关键。这本书的作者很聪明,他知道这个道理:与其把孩子举过头顶,不如蹲下来凝视孩子的眼睛,去对接孩子内心深处的乐趣。
如果说我在2017年有全新的愿望,那就是:愿所有大人在趣味中工作和生活,愿孩子在趣味中学习和成长。
如果你也愿意和我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在趣味中学习成长,那么现在就是机会——这本书开售了。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或者直接点击“阅读原文”跳转链接下单~
新年新气象,让我们从趣味作文课开始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