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好奇心
也叫好奇心,对新事物感兴趣,想探索,想学习,想学习的品质。好奇心与人类各层次的发展高度相关。好奇心会引发学习过程。
这篇文章是写给孩子们的
我的两个孩子,老大11岁,老二7岁。又是儿童节了。送你什么礼物好?
父母当然想把世界上所有珍贵美好的东西都给你。
但这会让你失去自己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吗?
想了想,我还是觉得这个三样东西最珍贵,记得很清楚,它将是你一生的礼物。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把它交给你的孩子。
6月1日,
开礼物之前,我需要告诉你们:
不仅是国际儿童节,也是全球父母节
这是联合国大会在2012年确定的。为了感谢世界各地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努力,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地的孩子在幸福、关心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在这次疫情的影响下,做父母的不容易!
等你长大了,也会成为父母,告诉孩子:儿童节快乐!但也要记得感谢父母为你做的一切。
家庭就像我们的太阳系。父母是永远发光发热的太阳,是家庭的核心。
你可以不同意你的父母,但是
olor: #8C4356;">必须尊重你的父母和师长!
三个问题对应三个礼物
1、是什么让我们老去?
2、是什么让我们麻木?
3、是什么让我们上当?
1、不好奇你就老了!
爱尔兰诗人叶芝: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好奇是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科学、语言和工业。
好奇心就是叶芝说的那把火。
小朋友天生就好奇,这个好奇就是学习的内驱力。
当你有一天发现自己对新事物越来越不好奇了,
那不叫成熟,而是你的心老了!
或者说是你的思维固化了,学习能力就会直线下降。
好奇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
2019年底有个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集结了70多位顶尖科学家,包括2019年新晋的诺奖得主。有趣的是所有的科学家聊到科学时,都表示科学来自好奇。说到底,科学家也就是一群好奇的普通人。
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
那很可能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做师长的无意间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心,熄灭了那团火。传统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智力和勤奋上,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智力、勤奋这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三大要素。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让知识变得有趣,让学习变得快乐。
让好奇的火焰重新熊熊燃烧!
这个火越旺就需要获取更多的全面而准确的科学知识作为燃料。
这个火越旺未来就越光明。
但是,不是说好奇害死猫吗?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满足却可以让它复活!
就是说当好奇心得到满足,就能满血复活
其实这句话来自英国谚语,而它本来的版本是:
忧愁害死猫!
莎士比亚在《无事生非》里是这样写的:
什么!你的勇气呢,哥们!忧愁能杀死猫,但你有足够的勇气赶走忧愁啊。
What! Courage, man! what care killed a cat, thou hast mettle enough in thee to kill care. 这里care是烦恼、忧愁的意思
这句谚语后来被一位剧作家错误引用成好奇害死猫,被以讹传讹,反而用来警示不要太好奇,真是害人匪浅!
所以,孩子,请你保持好奇!
为什么乌龟有壳?为什么鸡要下蛋?
为什么我们会不高兴?为什么我们会无聊?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吃饭?为什么火箭能上天?
我会尽我一切能力维护你好奇的权利!
也会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2、感知:被你忽视的超能力
感知:人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感:是对信息的初步整理。知: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
做个简单的测试:闭上眼睛,把手指在靠近眉心附近晃动,是不是有点点酥痒的感觉?你大概会认为是眼皮透过的光线变化,你可以在晚上或者找个完全黑暗的地方再试试。
《小谢尔顿》中谢尔顿去做测试
《小谢尔顿》里有一集,谢尔顿和米希兄妹俩去参加一个双胞胎的研究测试。
超高智商的谢尔顿在第一天的测试里顺风顺水,但到了第二天当他碰到下面这张图时,他非常困扰。除了看出这4个黑猩猩坐在客厅里,他完全感受不到画面里传达出的情绪和隐藏信息。
可他的学渣妹妹Missy,回答这一题不光轻松愉快,答题还远远超纲,观察的细微和分析的深入让测试人员都惊呆了。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情商,测试期间,她还顺手撮合了一对科研人员。
两个双胞胎确实有先天的不同,但后天的环境也很容易给人贴上标签,让人陷入固定的认知圈。
比如,米希的高情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是家中比较被忽略的孩子。
这反而促使她培养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而小谢尔顿从小被贴上聪明的标签,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反而忽视了对他人和环境的观察。
认识表情,理解情绪,这也需要教给孩子的!
以前我以为,表情和情绪还需要教吗?
解读表情的能力测试
直到我看到一份对学校中霸凌现象的调查,调查人员找来一些在学校里会欺负人的“坏孩子”,让他们辨认类似上面这样的表情图片。
结果呢,他们在辨别他人的表情上很不准确。这类孩子的感知能力比较欠缺。
很多时候,他其实并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自闭症的孩子读不懂表情,也不懂体会别人的感受。
所以不能一味地指责霸凌现象,我们对于情商教育是不是有所欠缺?
我们是否曾系统地教给孩子,什么是情绪,什么是表情?
所以,孩子,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变得麻木。
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化,都需要用心感知。
否则,你不会理解: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什么叫同甘共苦,什么叫患难与共
感知,就是读懂别人的心,读出隐藏的信息。
3、思辨,真相未必唯一
为什么连聪明人都会相信新冠的不实信息?
为什么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还会落入阴谋论的陷阱?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而虚假信息反而更容易传播,蔓延,转发就在弹指间。
其根源是一种认知吝啬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不愿花精力思考!
加拿大的一所大学做过一个测试,给参与测试的人分享一条关于新冠的虚假消息。当问到标题是否准确时,只有25%的人相信这条虚假消息。但却有35%的人表示会分享出去。
那么,你是否有这种认知吝啬呢,做个题就知道了:
艾米莉的父亲有三个女儿。前两个取名为四月和五月。三女儿叫什么名字?
如果你的答案是六月,那恭喜你答错了,你很可能是那10%不爱思考的,其实答案就在题目里,三女儿叫艾米莉。
认知吝啬鬼并不是智力和知识不够,而是直觉反应太强了,不想用掉自己的储备,或者不觉得这事儿值得认真思考。但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是让人在更多的事情上放弃独立思考。
思辨:慎思明辨,以谨慎的思考来明确的分辨。
简单说,思考的同时辨证分析。
多考虑一下有没有事实基础。是出自传闻还是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追查到原始来源吗?与现有数据相比如何?很多时候少许的思考能阻止多数不实信息的传播。附一张简表,方便大家了解什么算科学,什么不算。
学科分类表
在科学领域,并没有绝对真理,定理都是有适用范围的。
孩子,科学接受质疑,可以证伪的才叫科学!
而那些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叫做观点或者假说。
这是我送给孩子的礼物
对科学好奇,对文化感知,对知识思辨
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或许就是传递知识和信念
你对孩子的未来是否也有类似的期待,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