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60岁的郑大叔是河南省嵩县旧县镇龙潭村人,停车问路遇到他,进村串门的时候,恰巧又来到大叔家。
“村里就没几个人了,我想着你转一转还会转到俺家,哈哈!”最初拒绝了跟着大叔去他家坐,没想到在村里转了一圈,还是进了郑大叔家的大门。
郑大叔一辈子没有正经照过几次像,现在每三个月都要到村里拍一次照片,证明自己还活着,活着的人才能够领取养老金。孩子外出打工了,家里平时只有她们老两口。
拍合影的时候,大叔躲在大婶身后,说:“我就不照相,长得老不好看,年轻着都不照。”大婶却很积极,伸手拢了拢头发,还是被一阵风刮乱了。大婶从身后拽出来大叔,对他说:“照张相怕啥了,你就没跟我一起照过。”
照片打印出来后,老两口一个推,一个拽,非让作者到家里吃完饭再走。
大婶小时候发烧过于严重,影响到说话,吐字不清,但能够听懂她说已经炒好菜了,面条也下到锅里了,如果不回去吃一点儿,锅里的饭就剩下了。
推辞不下,只好跟着大叔坐进他家刚盖的厨房。厨房的墙体是用黄泥做粘合剂,不知道从哪里拉回来旧的水泥砖,就连灶台也是刚垒成不旧,还没有粉刷。大叔说:“等孩子们回来了,去街上买一袋子水泥,回来粉刷一下。”
大叔不会骑车,平时出去都是走着下山,买一袋水泥也需要等村里年轻人回来了,让有三轮车的人家,帮忙捎一袋。
偏僻的山村里,年轻人都离开了,郑大叔是留在村里不多的几户之一,山沟里耕地不多,郑大叔却种了很多菜。问他是准备卖的还是自己吃,大叔说:“诶呦,我可不卖,还不够自己吃的。今年种了快200颗白菜,到冬天,给闺女家送点,娃子家送点,俺自己留点,剩不多。”
山村太小了,到镇上赶集,最少需要走5、6里才能搭乘上其他村的三轮车,上街卖菜自然是不现实的,或许是大叔觉得照片得来太不容易,扯出来一个编织袋,就要下地薅菜给我们带上,好一番劝,说我们平时都在外面跑,基本不做饭,这才作罢。
注意看,山里人干活多,用的碗都比较大,大婶狠狠捞出来两筷子面条,那么大的碗已经冒尖了。
本来以为是给大叔盛的,不料浇上菜之后,大婶硬塞在作者手里。赶紧解释吃不完,大婶有些不相信,含糊不清地说:“正年轻呢,会连一碗面条也吃不完?”
自己动手捞了一碗,大婶特意多浇上一勺菜,青椒、小葱、胡萝卜。
“家里鸡不下蛋了,还没有去买,可别嫌弃啊,来家了,赖好多少吃点。”郑大婶停下捞面条的动作,盯着作者,唯恐会把碗放下,或者再拨出去一些。
“瞎好吃点,吃饭时候么,你给我又是送相片又是送被罩,我都接住了,你赖好吃点。吃饱了,俺也好受点。咱山里条件老赖,俺们也是通怕承人情的,咱家啥也没有,还不起人情呀……”郑大叔说。
除了种地,郑大叔唯一的额外经济来源就是老房子上的几箱蜜蜂。“今年不中,天光下雨,不治。我看都快饿死了,买了30斤白糖,回来化成水喂哩,白瞎了,没搬过来,有两窝还跑了。山里现在都是大树,没花,养蜂也不中,要是不喂白糖,一年,一点蜂糖也割不了,我都不想养了……”
最近三年,郑大叔卖出去的蜂蜜本来就很少,再加上都是附近人要的,价钱也很低。自己也没算过到底挣了多少钱,他只记得今年是亏了30斤白糖。
“你年轻娃子家吃半碗饭,那会中?我也不干活,一顿也得两碗面条。”大婶吃着饭,又数落起作者,“俺那娃子回来,也是说不吃不吃,真不知道你们年轻人都不吃饭,哪有力气干活呢。回来掰蜀黍,就背了两布袋,可说肩膀头疼了,还没有我拿得多……”
“俺这沟里头,平常就没啥人来,就会有牛贩子收牛了进来转转,你是今年头一个来俺家吃饭的,你能来吃饭,就是看起俺,我心里头可美了。来俺山里头,到吃饭时候,管他谁家呢,有饭都吃,现在不欠吃的了,就是俺们上了年纪的不会做,拿着好东西做不出来好味道。不用管瞎好,你吃点,我就高兴!”大叔年轻时候也到过不少地方,只不过这辈子没有走出过洛阳市,大叔有个心愿:将来有机会了,带着老伴儿,上北京看看。
希望大叔能够实现他的心愿,也许他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大叔的想法,正在努力帮他实现呢。
关联视频:给深山老两口送张照片,硬拉着回家吃饭,怕不够吃给盛一大碗
豫西深山里串门,给老两口送点小礼物,看他们拿什么招待稀罕客人就分享到这里,了解更多豫西深山里串门,给老两口送点小礼物,看他们拿什么招待稀罕客人相关的内容,就上优乐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