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一年一度的“儿童劫”。
朋友圈里晒礼物的军备竞赛,商场里花花绿绿的“儿童专区”,还有屏幕上跳动着的各种“必买清单”,都在提醒着每一个成年人:那个让你钱包一紧、脑细胞锐减的日子,到了。

儿童节礼物,到底有什么?
这个问题,每年都像一个巨大的幽灵,盘旋在无数家长、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心头。说真的,我们现在给孩子买东西,太容易了。动动手指,一天之内,一个巨大的、包装精美的盒子就能出现在家门口。但也太难了,难的是,我们送出的,究竟是一个能让孩子眼睛放光的惊喜,还是一件三天后就会被打入冷宫、最终在储藏室蒙尘的塑料垃圾?
我家储藏室里,就躺着这么一位“烈士”——一只快要跟我儿子一样高的泰迪熊。买它的时候,我想象着儿子抱着它睡觉的温馨画面。现实呢?这哥们儿除了在开箱那一刻获得了五分钟的拥抱,剩下的时间里,唯一的功用就是默默地在那儿,占地方。真的。特别占地方。它那双黑色的玻璃眼珠,仿佛在无声地控诉:我这么大,这么毛茸茸,你为什么不爱我?
孩子不爱它,我能理解。它不会动,不会说话,除了“大”,一无是处。它是一个典型的、由成年人想当然的“浪漫”催生出的无效礼物。
所以,在清单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拉一个黑名单。除了这种巨大却无用的毛绒玩具,还有那些结构脆弱、玩一次就散架的廉价塑料模型,那些打着“益智”旗号却枯燥得连成年人都想打哈欠的所谓“教具”,以及,任何需要你花半天时间去研究说明书、最后发现还少个零件的复杂玩意儿。
别送这些。求你了。
那么,到底送什么?
我觉得,最好的礼物,从来都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一把能解锁新技能的钥匙,一把能通往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钥匙。
一把叫“体验”的钥匙
忘掉那些堆在角落里的玩具吧,去创造一点不会被扔掉的东西——记忆。
你有多久没带孩子去过天文馆了?想象一下,你不是递给他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而是牵着他的手,走进一个穹顶之下,灯光暗下,满天星辰瞬间在你头顶炸开,解说员低沉的声音像宇宙的耳语,讲述着猎户座的腰带和仙女座的迷雾。那一刻,他仰着头,眼睛里反射出的光,比任何玩具都亮。这份震撼,这份对宇宙的好奇,可能会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很多很多年以后,他还会记得那个下午,爸爸妈妈带他去看过的“真的星星”。
或者,来一次不一样的“探险”。比如,带他去你的办公室。让他看看你每天对着的电脑、开会的会议室、你那个放着他照片的工位。这听起来有点怪,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工作是个巨大的谜团。让他看看你“战斗”的地方,自豪地告诉他:“爸爸/妈妈就是在这里,努力工作,才能给你买好吃的呀。”这比一百次空洞的说教都有用。这是一种连接,让他窥见你世界的一角。
还有一个绝杀,我一个朋友试过,效果拔群——“YES DAY”。在儿童节这一天,或者你们约定的任何一天,除了那些涉及安全和原则问题的要求,你对孩子的所有提议都说“YES”。想穿超人披风去逛超市?YES。想用颜料在阳台的旧床单上疯狂涂鸦?YES。想午饭只吃冰淇淋和薯条?(好吧这个可以商量一下)YES!就一天。让他说了算。你会发现,孩子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多么珍贵,而我们平时又用多少个“不行”和“不可以”扼杀了它们。这一天,你送出的不是礼物,是尊重和自由。
一把叫“创造”的钥匙
乐高?当然,乐高是永远的神,是创造力玩具里的硬通货。但,是不是有点……嗯,安全牌?
我的意思是,除了乐高,还有太多可以“无中生有”的选择了。
比如,一个真正的、结结实实的工具箱。不是那种粉色塑料的过家家玩具,而是一套迷你但功能齐全的锤子、螺丝刀、小锯子。然后,你陪着他,一起去捡些木板,叮叮当当地敲一个歪歪扭扭的鸟屋。它可能不防水,可能会散架,但这是他亲手敲进去的每一颗钉子,是他感受木头纹理和铁锤力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比任何现成的玩具都更有价值。他学会的不是木工,而是“我能行”的自信。
或者,一个科学实验盒子。那种每个月寄来一个新主题的订阅盒子尤其棒。这个月做个火山喷发,下个月养一窝水晶。这些小实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惊喜,失败了也无妨,大家哈哈一笑,擦干净桌子重来。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那种“哇,原来是这样!”的探索欲。
还有,别小看那些“过时”的东西。比如一台入门级的缝纫机。是的,你没看错。我儿子有段时间对缝东西产生了浓密兴趣,我给他买了一台小小的、能保证安全的手摇缝纫机。他用它给自己缝了一个奇丑无比的笔袋,但开心地拿到学校炫耀了好几天。这种用自己的双手,把一堆零碎布料变成一个具体物件的成就感,是玩手机游戏永远无法给予的。
一把叫“无用的快乐”的钥匙
我们这一代父母,太焦虑了。总想让孩子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礼物,要益智;看的动画片,要学英语;玩的游戏,要锻炼逻辑思维。
可是,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最想要的是什么吗?
可能就是一把威力巨大的水枪,能让你在夏天的午后成为小区的霸主;可能是一个怎么也飞不高的风筝,但你就是享受和爸爸在田埂上奔跑流汗的感觉;可能就是一罐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可以捏一下午的怪兽,什么用都没有,但就是快乐。
所以,儿童节,为什么不能送一份纯粹的、不为什么的无用的快乐?
一套专业的、颜料管够的涂鸦工具,让他把积攒的情绪尽情挥洒在画纸上。
一个质量上乘的篮球或足球,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专业运动员,只是为了让他享受奔跑、出汗、和朋友们在球场上大喊大叫的畅快。
甚至,就是一套他念叨了很久的游戏卡牌,或者一个他最喜欢的动漫人物的手办。别急着批判这些是“玩物丧志”。这些东西,是他的社交货币,是他和同龄人之间的“黑话”。拥有这些,意味着他能更好地融入他的小世界。那是属于他的部落图腾。
归根结底,儿童节礼物有什么?
它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什么。你有没有一颗愿意蹲下来,平视孩子的心。你有没有一双能看穿他“我想要那个玩具”背后,其实是“我想要你陪我玩”的眼睛。你有没有一双愿意陪他一起把手弄脏,一起犯错,一起大笑的臂膀。
礼物是载体,爱才是内核。
别再送那些巨大空洞的熊了。送他一次冒险,送他一个技能,送他一段只属于你们的、闪闪发光的时光。相信我,很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能让他嘴角上扬的,绝不会是某个玩具,而是那个陪他看星星、敲钉子、在“YES DAY”里放肆胡闹的你。
这,才是儿童节最好的礼物。永远都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