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我的“节前焦虑症”就准时发作。
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给我妈,我姥姥,我那几个阿姨,准备礼物。这事儿简直比写年终总结还让人头大。丝巾。按摩仪。保健品。三件套轮着来,安全,无趣,像一份交差的KPI。你送出去的时候客客气气,她们收下的时候也客客气气,然后呢?那条质感很好的羊绒围巾可能就静静地躺在樟木箱底,只有在你要上门拜访的前一天,才会被拿出来象征性地搭在沙发上。

你懂我意思吧?我们送的,是一份我们想象中“长辈应该会喜欢”的礼物,一份符合社会标准答案的礼物。而她们,也只是配合着出演了一场“子女真孝顺”的戏码。
这几年,我开始琢磨一件事,就是怎么才能真正地,送礼物送到心坎里去。后来我发现,关键根本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地看见她。
对,就是看见她。
不是看见一个“母亲”、“姥姥”或者“阿姨”的身份标签,而是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喜怒哀乐、有自己被岁月磨损的梦想、有自己独特小癖好的,一个独立的女人。她是你妈,但她首先是她自己。你一旦从这个角度出发,整个选礼物的思路,简直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所以别再问“送什么好”了,去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好好看看她了?
聊聊健康吧,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也是个最容易踩坑的领域。
别再送那些巨大的、操作复杂的按摩椅了,求求了。那玩意儿最后只会变成家里堆放杂物的角落,没有之一。也别随便买一堆不知道什么成分的保健品,那更像是一种“我为你健康焦虑,但我没时间管你,你自己吃点药吧”的懒政。
真正的关心,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给我妈换了个好点的枕头。她常年颈椎不好,睡不好觉。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最后选了个有分区支撑的记忆棉枕。没告诉她多少钱,就说是朋友推荐的。后来?后来她旅游出差都要自己带着那个枕头,逢人就夸我闺女贴心。
还有,一个操作极其简单的智能手环或者手表。重点是操作简单,字要大!能测心率,能有跌倒报警,能让你在手机上随时看到她的运动步数。这不是监视,这是一种“我不在你身边,但我的关心时刻在线”的安心。你送的不是一个电子产品,而是一份远程的守护。
或者,更直接点,一个好用的足浴盆。不是那种功能多到眼花缭乱的,就是加热恒温、带个小滚轮按摩就够了。想象一下,冬天的晚上,她看电视的时候泡着脚,全身都暖洋洋的,那种从脚底升腾起来的舒适感,是任何一句“多穿点”都无法比拟的。你送的,是她每一晚实实在在的放松和惬意。
接下来说说陪伴。
这俩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但礼物,恰恰可以是陪伴的一种具体形式。
别光说过年回家,你试试,策划一次真正只有你和她的旅行。不用去多远,就周边的小城,找个舒服的温泉酒店住两天。把行程安排得松散一点,不赶景点,就是陪她散散步,吃点当地的小吃,晚上一起泡泡温泉聊聊天。聊什么都行,聊你小时候的糗事,听她讲讲她年轻时的故事。你会发现,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你们不再仅仅是母女,更像是可以分享秘密的朋友。这份记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如果实在没时间,那就创造“在线陪伴”。
我姨妈去年终于学会用微信了,但还是不太利索。我过年回家,没给她买别的,就花了一个下午,手把手地教她怎么发朋友圈,怎么用小程序买菜,怎么和她的那些老姐妹视频聊天。我还给她整理了一份超大字号的“微信使用宝典”,把每个步骤都截图打印了出来。现在,她是我们家朋友圈最活跃的摄影大师,天天分享她种的花花草草,生活一下子就明亮起来了。这种授人以渔的礼物,带来的快乐是持续性的。
有时候,一份承诺比一份实物更动人。比如,你可以给她一张自制的“服务卡”,上面写着“凭此卡可兑换全身按摩一次”、“陪聊一小时”、“陪逛菜市场一次”……让她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召唤”你。这有点傻气,但充满了人情味,不是吗?
再聊点高级的,叫体验。
对于很多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的长辈来说,送东西,不如送一段新奇的体验。
我一个朋友,她妈妈是个文艺青年,年轻时喜欢话剧。她就偷偷买了两张口碑很好的话剧票,拉着她妈去看的。她说,在剧场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她看到她妈的眼睛里,有光。那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她自己的、而非“母亲”这个身份的光芒。
你也可以试试,带她去拍一套好看的写真。不是那种影楼风的,而是找个好的摄影师,拍自然的生活照。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在公园里,她被逗得开怀大笑的瞬间……把这些照片好好地装裱起来。这是在帮你,也是在帮她,留住时光。
甚至,可以是一次高级下午茶,一次专业的水疗SPA,一堂陶艺体验课,一次花艺课。重点不是“让她学会什么”,而是让她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外,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可以完全放松地,只为自己而活,去感受美,创造美。
最后,我想说一个可能有点“虚”但极其重要的东西,我称之为“无用之用”。
我们的长辈,大都节俭了一辈子,她们的消费观里,充满了“实用主义”。所以她们总说“别乱花钱”。但人活着,真的只需要“实用”吗?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生活里的光。
一束鲜花。不是过节才送的那种,而是养成习惯,每周或者每月,给她订一束。当快递员把带着晨露的鲜花送到她手上时,那种被记挂、被宠爱的感觉,会让她一整天心情都很好。花会凋谢,但那份美丽带来的喜悦,不会。
一瓶她可能会舍不得买的好闻的香水,或者护手霜。告诉她,不是只有出门见客才需要“香香的”,取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让她在做完家务后,涂上带有淡淡花香的护手霜时,能感受到一份自我珍视。
一套精致的茶具或咖啡杯。也许她现在用的杯子只是一个买东西送的赠品。但换上一套骨瓷的杯子,当阳光照在温润的瓷器上,茶水在杯中呈现出通透的琥珀色时,连喝水这件小事,都充满了仪式感。
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看起来“不划算”,但它们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妈妈/姥姥,你的生活不应该只有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你值得拥有这些美好的、甚至有点“奢侈”的东西,你值得被美包围。
归根结底,送礼物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心意的问题。
你的用心,你的观察,你花在她身上的时间,才是最最最昂贵的礼物。
与其花一周时间在网上盲目地刷各种“送长辈礼物榜单”,不如花一个小时,好好地给她打个电话,认真地听她说话,听她的抱怨,听她的快乐,从她的言语碎片里,去找到她真正的渴望。
她最近是不是总念叨哪个老朋友?那你就想办法帮她组织一场聚会。她是不是看电视剧时,总羡慕里面的某个场景?那你就想办法为她实现。她是不是总说自己做的饭不好吃?那你就给她买个好用的空气炸锅,再附上几份简单易学的食谱。
别再用那些标准化的礼物去敷衍了。
去送一份“定制”的,独一无二的,只属于她的礼物。当她收到礼物时,那种被懂得、被珍视的惊喜表情,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真的,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耀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