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
那种熟悉的,后颈发凉的感觉。不是忘了交报告,也不是老板突然的“关心”,而是手机日历上那个不断逼近的,闪着红光的纪念日提醒。女朋友生日、爸妈结婚纪念、发小乔迁之喜……它们像一串串约定好的闹钟,精准地在我脑子里引爆焦虑。送什么?这三个字,简直是当代社交的终极拷问。

我曾一度天真地以为,下载一个所谓的“送什么礼物APP”,就能一劳永逸,从此告别在商场里无头苍蝇般乱撞,或者在购物网站上刷到凌晨两点眼冒金星的日子。我把它们当成救星,当成我的赛博礼物顾问。结果呢?呵呵。
手机里躺着的那些APP,我大概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种人格。
第一种,是“大数据算命先生”。
你一打开它,它就急不可耐地让你填问卷:送礼对象,男的女的?多大年纪?什么星座?爱好是啥?文艺青年还是运动健将?预算多少?一套组合拳下来,你感觉自己不是在挑礼物,而是在公安局做笔录。然后,叮!算法开始表演。它会基于成千上万用户的“画像”,给你推送一个“最优解”列表。
送女朋友?口红、香水、包包,永恒的三件套。送程序员朋友?机械键盘、人体工学椅。送爸妈?按摩仪、足浴盆。不能说它错,真的,政治正确到滴水不漏。但问题是,这里面没有“人”,只有一个个被贴上标签的符号。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次我根据一个APP的“精准推荐”,给我那位宣称热爱手冲咖啡的朋友,买了一款极具设计感的、所谓日本匠人手作的、极简风的磨豆机。东西是真漂亮,价格也“漂亮”。结果下次去他家,发现那玩意儿成了书架上最高冷的摆设,积了薄薄一层灰。他正美滋滋地撕开一包三合一速溶,对我说:“嗨,兄弟,别麻烦了,我就好这口!”
那一刻,我看着那个APP,感觉它就像一个热心但完全不懂你的远房亲戚。它知道你应该喜欢什么,却不知道你真正喜欢什么。算法推荐的尽头,往往是“我觉得你需要”,而不是“我知道你喜欢”。这种冰冷的善意,有时候比不送还尴尬。
第二种,可以叫“生活美学布道者”。
这类APP界面通常做得非常漂亮,北欧风、侘寂风,随便一截屏都能当壁纸。里面的商品,与其说是礼物,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宣言。小众品牌的香薰、独立设计师的帆布包、某个不知名国家的有机茶叶、一把能用一辈子的黄铜尺子……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充满情怀的故事。
我承认,我一度沉迷于此。感觉在这里下单,买的不是东西,是品味,是格调。送出去的礼物,仿佛都在替我向对方宣告:看,我多懂生活。
但这种APP也有它的陷阱。它太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自我感动的幻觉。你精心挑选了一份“高级”的礼物,满足了自己对“送礼”这件事的仪式感,却可能完全忽略了对方的真实需求。你送他一本装帧精美的《尤利西斯》,他可能只想看一本能让他笑出声的漫画。你送她一套精致的法式餐具,她可能因为工作太忙,常年靠外卖度日。
这种“美学APP”,更像是一个筛选器,它筛选出的礼物,首先取悦的是送礼人自己。它适合送给那些与你品味高度一致,或者你希望“引导”其品味的朋友。但对于大多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普通关系而言,它显得有点……怎么说呢,拧巴。
第三种,我称之为“体验主义乌托邦”。
这类APP不卖实物,它们卖的是“瞬间”和“记忆”。一次双人陶艺体验课、一场沉浸式戏剧的门票、一个周末的温泉酒店套餐、甚至是一年的视频网站会员。我个人,对这类APP是抱有好感的。
因为它从根上就想明白了礼物的一层核心奥义:礼物不应该是负担,而应该是快乐的催化剂。现代人的问题,往往不是缺东西,而是缺时间,缺陪伴,缺新鲜有趣的体验。送一件最终可能被闲置的物品,远不如共同创造一段难忘的回忆来得珍贵。
还记得有一年,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给我妈送什么。她什么都不缺,你给她买东西她还老念叨你乱花钱。后来,我通过一个APP,订了一家评价很好的餐厅,不是什么奢华大餐,就是她年轻时很喜欢但后来拆掉的那家老菜馆的新店。然后,我认认真真地陪她吃了一顿饭,听她讲过去的故事。那顿饭,比我之前送过的任何按摩仪、金项链,都让她开心。
当然,这类APP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你对对方的时间安排有一定了解,也需要你们的关系亲密到可以共享一段时光。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路:情感连接,永远是比物质堆砌更高级的礼物。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完美的“送什么礼物APP”?
绕了一大圈,我的答案是:没有。
或者说,最好的那个APP,根本就不在你的手机应用商店里。
它叫“人间观察”。
它的“算法”,是你对朋友日常的留意。是他/她朋友圈里不经意间转发的一首歌、一篇文章;是聊天时随口一提“最近肩颈好酸啊”;是逛街时在某个橱窗前多停留的那几秒钟;是深夜emo时发的一条“好想吃小时候那种带果肉的冰棍啊”。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是最精准的用户画像,任何大数据都无法比拟。
它的“商品库”,是你独一无二的心意。你可以把你们认识以来所有的合照,做成一本相册;你可以学会他/她最爱的那首歌,弹着吉他唱给他/她听;你可以跑遍全城,只为找到那款停产了的童年零食;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买,只是在他/她加班到深夜时,送去一碗热腾腾的馄饨。
这些,是任何APP的“瀑布流”里都刷不出来的限定款。它们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你投入了不可复制的时间、精力和情感。
手机里的那些APP,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是你灵感枯竭时的“搜索引擎”,是你执行想法时的“工具包”。你可以通过它们,找到一家评价不错的DIY工作室,实现你“人间观察”到的那个想法;你可以通过它们,快速下单你早已确定好的那件商品。
但请一定记住,它们永远只能是辅助。
千万不要把“思考送什么”这个充满爱意的过程,完全外包给一个冷冰冰的程序。礼物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背后那份“为你费尽心思”的笨拙和真诚。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次感到后颈发凉时,不妨先放下手机。别急着去打开那些“送什么礼物APP”。
试着去成为一个,潜伏在对方生活里的,温柔的侦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