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到,送啥礼物才能不踩雷?
每到七夕前后,除了单身人士会受感受到来自社会深深恶意,其实小情侣们也有烦恼,那就是不知道送啥礼物才好。以至于每到这个时候,各种媒体、购物平台都卯足了劲儿为大家提供“送礼指南”。其实,在不同年代,情侣之间送的礼物也不一样,如何才能送礼不踩雷?不仅得看对方喜欢啥,还得研究研究时代特征!
你知道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今天年轻人送礼物有啥不同吗?
张延伟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被赋予了最多浪漫元素的节日,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作是“中国情人节”。古时候,青年男女在“七夕”前后互送信物表达爱意,如今当代人也不能免俗。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七夕时节送的信物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了罢。
五六十年代婚姻包办几尺头绳、一条纱巾订下终身
新中国刚成立时,受封建残余思想的桎梏,人们的婚姻观念仍很压抑。在些偏僻农村不仅有包办婚姻的现象,甚至还存在“换亲”、“娃娃媒”等陋习。
政治信仰和阶级成分也一度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一些家庭成分不好的“黑五类”,往往会无奈地选择与“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联姻,以企盼改变生存状况,带来命运的转机。
随着政府对婚姻自主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村青年男女的思想意识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婚恋方面学会了选择。对媒人介绍的对象,相互先经过一番了解,如果决定交往下去,男方往往会给女方买几尺好看的红头绳或一条纱巾、手帕,女方则给男方做双布鞋或织条围巾,这就算正式“定亲”。
但有时候眼睛也会被假象蒙蔽。我二伯和伯母“相亲”时已是春夏之交,伯母却包块儿头巾。二伯以为人家爱美,也没多想。临近腊月,结婚的头天晚上,伯母娘家捎信儿非得再要一顶“军帽”!
奶奶颠着小脚借遍生产队二十来户人家才凑够一顶帽子钱,又托熟人连夜到供销社买了一顶绿色单帽,马不停蹄地送到伯母娘家。伯母过门时,头上就端端正正地戴着那顶“军帽”。后来才知道,伯母是个秃顶......
七八十年代自由恋爱笔、本曾是爱情信物的标配
随着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广泛兴起,那些自幼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也把更加新潮时尚的婚恋观念带到了农村。于是自由恋爱取代媒妁之言,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所接受。
此时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和财富,各类“模范”、“英雄”、军人等成为农村姑娘追去的首选。一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年轻人,逐步用比较时尚的钢笔或印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的笔记本代替原有纱巾、手帕、鞋袜等,作为恋爱时交换的信物。
两人要是决定在一起,女方亲属则会千方百计找个理由到男方家里一趟,看看房屋、存粮及生活状况,免得到时候闺女受冻挨饿。
同村一位杨叔,当时为了应付杨婶儿家人“侦查”,在两口大瓷缸下面塞满破衣服、破被褥,只在缸口部分放了薄薄一层粮食,结果居然蒙混过关。以至于成亲后杨婶儿一提起这档子事儿就说她是给骗来的。
九十年代以文会友五万块钱的假存折骗来个媳妇
我和爱人最终能走到一起也颇具戏剧性,和杨叔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十年代时,各家电台、报刊都有文学交友栏目,笔友就像现在的网友一样普遍。我和我爱人便是通过电台认识的。当时河南经济电台和郑州经济电台曾分别播出我写的短文《童年的柳笛》,之后便收到了同样爱好文学的她的来信。我们书信交往一年多,两颗心便紧紧地拴在一起。
当肢体残疾的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和她见面时,她那高挑的个头、姣好的容貌更令我自惭形愧。然而她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我,但真正谈婚论嫁时却遭到来自她亲人们的压力。
我们弟兄三个,我是老大,当时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月工资80元;家里分给我的也只有三间瓦房。搁谁也不会眼睁睁看着闺女往火坑里跳。最终开出的条件是:要么城里买房,要么得有一定资金保障。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曾“妙笔生花”正面报道过乡里一家金融部门的事迹,负责人老时知道我的情况后深表同情,就给了我一张填写着我姓名、金额5万、印章齐全的定期存折,我则给老时写下一纸标注这张存折无效的证明。
结果,这张“存折”瞒过了包括她那位在国营水泥厂跑供销、见多识广的姨父在内的所有人,勉强答应我们结婚。后来“存折”到期,她让我取钱,我当着她的面把“存折”撕个粉碎。
好在她的亲人们见我们生活得还算不错,也就不再深究“存折”的事了。这事要是放在现在,存折及现金流水全部电脑打印,即便老时有心帮我,恐怕也不可能会有类似闹剧发生了。
新世纪金银首饰必不可缺有房有车成为结婚前提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更趋于实际,从认识、交往到订婚、结婚,应酬名目繁多,即便是自由恋爱也大都要托一中间人从中牵线说合,最后无一例外归结到用“钱”解决这一实际的问题上。
现在年轻人交往伊始就要请客吃饭,名曰接受“考验”。组织“考验”者一般是女方亲戚好友等,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发言权,谁也得罪不得。否则哪位给你“穿”个“小鞋”,说句“歪嘴话儿”,你就得好一阵子忙活。
正式订婚前,还有一个所谓“小见面”。一般是男方送给女方现金2000元,寓意“好事成双”。如果对方爽快接在手里,表示“考验”通过;如果暂时不答应“小见面”,说明女方正犹豫不决、存在什么“变数”,需要男方继续努力。
等到正式“订婚”时候,男方需要提前领着女方买上几件时尚衣服,买好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三金”,准备好相当数量的“订婚礼金”。“礼金”数目行情更是不断见涨,目前我们这一带农村一般为21600元至36800元。
“订婚”当天,女方七大姑子八大姨,大人小孩全部上阵,男方需大大方方地摆上几桌酒席,吃饱喝足还要每家送上两箱礼品。临走时将衣服、“三金”、礼金等悉数交给女方带回,美其名曰“换表记”。这样男方一众人悬着的那颗心就能放下大半了。
对条件稍差的男方家庭来说,从和女方认识到“订婚”花费不下四五万元。但对男方父母来说,能够风风光光、大张旗鼓地对外宣示自家孩子“订婚”,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往后父母更需埋头苦干,为孩子准备婚房,甚至准备买轿车的钱。然后选个好日子把媳妇儿娶进门,才算完成一件神圣使命。
如今娶个媳妇儿“不死也能脱层皮”,更像人们打趣说的“辛辛苦苦几十年,娶个媳妇回到解放前”。但作为家中长辈,在有生之年看着孩子顺利解决终身大事,心里仍似喝了蜜般高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张延伟,男,生于1972年1月,土生土长的禹州人,身上始终具有劳动者的本色,现供职于禹州市国土资源局,偶有所谓“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hnyuji)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本文重点讲:情人节送男友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评论